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进入倒计时!值此盛事将启之际,“水韵江苏”特推出全新专栏“运博时间”。近年来,江苏通过出台实施规划、保护规划,建成博物馆,举办论坛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古老运河焕发时代新光彩。跟着专栏解读水波流转间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澎湃向前的经济动脉。您将听见扬州古运河畔早茶铺子飘出的市井欢歌,看见苏州平江路上流淌的江南诗意,触摸徐州窑湾古镇青砖镌刻的时光印记……亲历江苏如何精心擦亮“千年运河”这张文化名片,见证其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淮安,看这座运河名城围绕“文兴、水清、岸绿、业盛、人和”聚力打造“古今辉映的运河人文画廊、蓝绿交织的运河生态画廊、转型升级的运河富民画廊、美好幸福的运河宜居画廊”。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这是明朝《永乐大典》主纂姚广孝对淮安的盛赞。大运河这条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如一条灵动的绸带,在淮安大地上蜿蜒舒展,孕育了这座城市的灿烂文明。它不仅是淮安的生命之脉,更是流淌的文化基因。如今,淮安以敬畏之心守护运河遗产,以创新之笔书写运河新篇,让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绘就出一幅融合生态、文化与发展的壮美长卷。
保护为先 织就古今交融的生态保护网
淮安,完整见证了邗沟、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是大运河文化带重要标志性城市。从清口枢纽的粼粼波光到洪泽湖大堤的斑驳石痕,淮安以“保护为先”的理念,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筑起了坚实屏障。
漫步淮安,丰厚的运河遗存与璀璨的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目前,淮安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区2处(清口枢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河道1段(淮扬运河淮安段,包括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张福河),遗产点5处(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遗产区面积3979公顷,缓冲区面积6289公顷。
近年来,淮安贯彻保护第一原则,做好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创新实施“考古前置”制度,积极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近三年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近8000万元,推动板闸遗址、洪泽湖大堤周桥大塘、清晏园等一批大运河相关文物保护单位重焕生机。其中板闸遗址公园不仅成为网红打卡地,更入围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终评,“淮安市城市考古”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彰显了运河遗产保护的“淮安智慧”。
环洪泽湖旅游公路的贯通成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典范。这条165公里的景观长廊串联起洪泽湖古堰、蒋坝古镇等景点,既保护了沿湖生态,又让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等特产“走出去”,实现了“路通景美民富”的良性循环。
文脉为魂 搭建生态传承的文化舞台
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新地标——板闸遗址公园一经亮相,众多市民游客慕名前来,感受“天下第一钞关”榷关风采,体验“千秋淮扬”的运河史诗。淮安正让大运河文化从典籍走向生活,构建起多维立体的传承体系。
六届中国(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展的成功举办,为淮安打造了文旅融合新品牌与城市文化名片。三年来全市开展非遗传播活动超650场次,采取“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非遗”演出进校园多种形式,全面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推出的“扫码听故事,文物有话说”项目,用数字技术让静态文物“开口说话”,《运河之都・百里画廊》百尺长卷、《大运河畔淮水谣》音乐组歌等作品,以艺术语言诠释运河精神。
红色文化与运河文脉在此交织生辉。横沟暴动旧址、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革命文物得到精心修缮,策划举办“人民总理周恩来陈列”等一系列红色主题展览,“初心如磐 人民至上——苏皖边区革命史陈列”入选中宣部、国家文物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推介精品展览。方特东方欲晓主题公园的建成,让红色故事以年轻化方式传播,形成“古运河+红土地”的独特文化标识。
统筹发展 构建文旅融合的新格局
华灯初上时,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四行”系统迎来最热闹的时刻:步行道上市民悠闲散步,骑行者穿梭于绿荫之间,游船载着游客掠过光影交织的河面——这条集步行、骑行、车行、船行于一体的生态走廊,正是淮安合理利用运河资源的生动缩影。
依托“运河八园”布局,淮安打造了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游、运河古镇记忆游等特色线路,其中运河“百里画廊”体育旅游线路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的精品线路,非遗进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项目入选省首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2024年推出的旅游年票累计销售2.34万张,带动前三季度旅游业总收入达422.1亿元,同比增长11.9%。
淮安积极培育优质文旅产业项目,让运河资源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清江浦1415历史文化街区等3家单位入选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休闲街区创成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洪泽湖大堤阅湖湾生态文旅项目、淮安方特熊出没主题乐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千年运河见证着淮安从“运河之都”向“枢纽新城”的跨越。
运河汤汤,浸润古今。在这幅新时代的“百里上河图”中,淮安既守护着流淌的文化遗产,更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让千年水脉持续滋养城市发展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