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进入倒计时!值此盛事将启之际,“水韵江苏”特推出全新专栏“运博时间”。近年来,江苏通过出台实施规划、保护规划,建成博物馆,举办论坛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古老运河焕发时代新光彩。跟着专栏解读水波流转间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澎湃向前的经济动脉。您将听见扬州古运河畔早茶铺子飘出的市井欢歌,看见苏州平江路上流淌的江南诗意,触摸徐州窑湾古镇青砖镌刻的时光印记……亲历江苏如何精心擦亮“千年运河”这张文化名片,见证其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今天让我们一同“聆听”宿迁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载体建设、品牌塑造的协同推进,让沉睡的运河遗产焕发新生,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宿迁智慧”。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更是滋养城市发展的精神脉络。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宿迁深刻把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意义,坚持“保护、传承、利用”三位一体,以系统思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深度衔接,在运河岸边书写出独具特色的“宿迁答卷”。
筑牢遗产保护屏障 守护运河历史根脉
“保护第一”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永恒前提。宿迁以法治化、系统化思维构建遗产保护体系,让千年运河的历史记忆得以完整留存。
为精准掌握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宿迁对运河沿线水工遗迹、文保单位、非遗项目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登记物质文化遗产1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建立起详实的遗产资源数据库。截至目前,大运河宿迁段沿线已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其中大运河宿迁段、龙王庙行宫、洋河地下酒窖3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与苏北大鼓、洋河酒酿造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共同构成了宿迁运河文化的“基因图谱”。
御码头的石阶纹路里,仍能触摸到昔日漕运的繁华;龙王庙行宫的琉璃瓦当,在修复后重现皇家祭祀的庄严。近年来,宿迁实施31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让一批濒临湮没的文化遗产重焕光彩。与此同时,宿迁注重考古发掘与城市建设的协同推进,在新盛街地块、皂河龙运城地块、宿迁学院新校区等109个项目中,累计完成310余万平方米考古勘探,抢救性发掘1.2万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余件,为研究运河沿线社会生活图景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法治是遗产保护的坚实保障,宿迁率先完成《宿迁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为运河遗产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通过划定大运河“保护范围线”和“建设控制地带线”,为遗产区域筑起“安全红线”。针对涉运河工程建设,建立严格的报审机制,在骆马湖水源地工程、潍宿铁路跨大运河工程等项目中,通过前期报批与全程监管,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深挖文化内涵 激活运河时代价值
宿迁运河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酒文化、西楚文化深度交融,形成了“三河两湖一湿地”孕育的独特地域文明。宿迁通过系统研究、创新表达、活态传承,让千年运河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生活。
为厘清大运河宿迁段的历史脉络,宿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文脉整理研究,编撰完成《宿迁文化遗产录》《酒都宿迁典故》等系列成果。这些著作不仅梳理了运河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更揭示了顺山集文化、西楚文化与运河文化的传承脉络,让“运河滋养宿迁、宿迁丰富运河”的历史逻辑更加清晰。通过对龙王庙行宫皇家祭祀文化、洋河地下酒窖酿造技艺、皂河古镇民俗风情的专题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大运河文化的内涵维度。
在文艺创作方面,宿迁发动文艺工作者围绕大运河主题进行创作,近三年来推出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各类作品200余件,其中17项获省文华奖、3项获省“五个一工程” 奖、16项获省“五星工程”奖,创作出《古镇酒坊》《美人草》等一批舞台精品,形成了“文艺创作反哺运河文化传播”的良好生态。央视《新闻联播》《诗画中国》等栏目也多次聚焦宿迁,让皂河古镇的庙会盛况、运河湾的生态美景走向全国观众视野。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宿迁传承运河文化的核心思路。宿迁全市博物馆系统先后举办“丝路镜像——东西方古代铜镜交流展”“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等主题展览20余次,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互动体验等方式,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运河历史。连续十届的“非遗大集”成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文化品牌,苏北大鼓的铿锵鼓点、洋河酒酿造的传统技艺,让非遗项目在展示中传承。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释放运河发展动能
宿迁立足运河文化资源禀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品牌创建为抓手、平台搭建为纽带,推动大运河文化从“保护传承”向“创新利用”跨越,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
宿迁坚持“项目为王”,2024年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共编排六大类38个项目,形成了“串珠成链”的空间格局。皂河龙运城以“运河龙王文化”为核心,打造集文化体验、亲子游乐、商业服务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新盛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修旧如旧”,保留明清建筑风貌,引入特色商铺与文化场馆,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运河湾公园将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结合,成为市民亲近运河的“城市绿肺”;朱海休闲运动小镇则依托运河支流资源,发展露营、骑行等新业态,满足多元旅游需求。这些项目共同构成了“可观、可游、可品、可居”的运河旅游带。
在项目建设基础上,宿迁着力打造运河文旅品牌集群。截至目前,大运河宿迁段已创成A级景区32个,其中4A级景区9个、3A级景区20个,骆马湖旅游度假区成功跻身“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行列,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获评“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水利遗址公园、龙王庙行宫、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入选全省“最美运河地标”。乡村旅游同样亮点纷呈,依托运河沿线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形成了“城景交融、镇村联动”的全域旅游格局。
同时,宿迁通过承办文旅活动、深化区域协作,持续提升运河文化影响力。成功承办“5・19中国旅游日”江苏主会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主会场等省级活动,让全国目光聚焦宿迁运河。牵头倡议18个城市成立“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协作联盟”,承办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搭建起跨区域交流平台。与徐州、淮安联合举办“千年运河 楚韵汉风”推广季,赴南京、济南等地开展文旅推介,推动宿迁运河文化“走出去”。
从遗产保护的“固本培元”到文化传承的“守正创新”,再到文旅融合的“提质增效”,宿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路径。未来,随着保护体系的持续完善、文旅项目的深度开发、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宿迁必将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让千年运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