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三年征集展的展厅,绮丽多姿、典雅华美的织绣展品吸引着观众流连驻足。本次展览精心呈现了2022-2024年征集的14件(套)织绣藏品,包括服饰、匹料、陈设品及织绣画等多种品类。其中,尤以色彩斑斓、形式多样的清代服饰最为引人注目,从皇家紫禁城的锦缎华服,到朝廷官员所用的补服,再到秀美灵动的民间女服,每一件都流光溢彩,工艺精湛,彰显着古人的超凡审美与织绣匠人的精妙技艺。
TA是谁的华服?
纹饰蕴藏着怎样的寓意?
TA是如何做成的?
运用了何种精妙工艺?
TA为何能成为中运博的珍藏?
与大运河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清晚期
通袖132厘米,衣长108厘米
2023年征集
左右滑动欣赏高清大图▲
十八世纪,“中国风”成为全球时尚潮流,粤绣被誉为“中国送给西方的礼物”走上时尚巅峰,备受世人追捧。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其特点是构图繁密有致、布局饱满充盈、色彩绚丽夺目,并巧妙融入光影变幻,展现出西方现代绘画的独特韵味。这件女褂立领,对襟,平袖,左右开裾,襟缀錾花扣,青色缎面料,采用粤绣针法以五彩丝线满绣吉祥花鸟纹,领、袖、前襟边缘饰花蝶纹和如意云头花边,下摆绣海水纹。色彩斑斓,纹饰生动,绣工精致,代表清晚期粤绣技艺高超水平,存世罕见。
通袖150厘米,衣长113厘米
2023年征集
左右滑动欣赏高清大图▲
补褂,也叫补服,是中国古代官员在正式场合穿着的服装,在前胸、后背处缀有方形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图案与品级严格对应。图案多具祥瑞寓意,将儒家伦理、自然崇拜与官僚体系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独特符号。文官补子图案按品级高低依次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这件补褂立领,对襟,平袖,左右开裾,襟缀一字盘扣,整体以缂丝技法制成,蓝色绢内衬,前胸及后背装饰一品仙鹤纹方补,寓意高雅超逸,长寿智慧。其用色及形制符合清代官服礼制,材质珍贵,保存完好,对研究清代缂丝及官员服饰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缂丝织造结构图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中的瑰宝,被誉为“织中之圣”。它是以生丝作经线,各色熟丝作纬线,以平纹组织进行通经回纬织造的一种工艺,其织物表面在图案轮廓与色阶变换处呈现小孔或断痕,犹如用刀雕镂而成,其织造过程耗时费工,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清代的缂丝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苏州和南京作为主要的生产中心,每年通过大运河向京城进贡大量的缂丝产品。明清时期,中央政府设置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职官机构专门管理运河,总督为从一品或正二品的高等级官员,因此这件补褂无论历史价值还是工艺价值,都是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珍贵文物。
清光绪
通袖183厘米,衣长132厘米
2024年征集
左右滑动欣赏高清大图▲
龙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左右开裾,襟缀铜鎏金錾花扣,面料采用明黄色芝麻纱,以五彩丝线满绣金龙、灵芝云、十二章、海水江崖、立水八宝、蝙蝠、寿字等纹饰。前胸、后背、两肩平金绣4条正龙,下襟及里襟绣5条行龙,从前后两面看各有5条金龙,寓意“九五之尊”,下摆的海水江崖寓意“一统江山”“福山寿海”。左肩绣日,右肩绣月,前襟绣星辰,后领下绣山,前身上有黼、黻,下有宗彝、藻,后身上有龙、华虫,下有火、粉米。石青地绣云龙杂宝纹宽边、接袖,衣缘镶万字曲水纹织金缎边。
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帝王服饰上的专用纹样:
清代从乾隆中期开始,服饰制度齐备,十二章纹为皇帝专用,其他不得僭越。但令人疑惑的是,在故宫所藏清宫后妃服饰中,自乾隆朝至清末皆有极少数饰章女服实物,而此件龙袍恰恰是神秘而特殊的存在,根据其纹饰与形制特征判断,应是光绪年间皇太后或皇后使用的夏季吉服袍。
大运河不仅贯通中国南北,同时衔接、延伸了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广州十三行作为中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成为沟通运河与海外贸易的枢纽,内陆商品通过大运河集结于此,并销往全球。因此,我们随着运河的辐射范围延伸,将征集范围拓展至海丝文物,进一步彰显大运河文化的多元与包容。这件衣服集中西文化于一身,纹样生动写实,极尽华丽灿烂,缤纷多姿的禽鸟在千丝万线之下,以不同形态定格于画面中,目之所及,似有鸣声上下,充满盎然生机。
织绣文物以其独有的美学韵味和深远的历史底蕴,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熠熠生辉。那巧夺天工的织造技艺,细腻入微的刺绣针法,无不令人心生向往。心动不如行动,快来中运博11-12号展厅打卡吧,近距离邂逅那件让你一见倾心的“TA”,领略穿越时空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