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临安城坊市繁密、街肆林立,市民阶层活跃于手工业、商贸与文娱等领域,生活丰富多彩,审美趋于世俗化,这一时期的婴戏题材绘画记录了儿童的生活状态。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西湖附近有商家售卖泥婴、玩具等物品,儿童玩具成为市场中的常见商品,因其造型多变、灵动有趣,深受孩童喜爱。
此图绘庭院一角,中置湖石,旁植芭蕉,群儿于庭中蕉阴嬉戏。小童或骑竹马,或放爆竹,或斗草虫,或玩傀儡,呈现了天真欢乐的景象。
白瓷抱猫童子坐像
故宫博物院藏
瓷胎白釉。一童子目视前方,五官端正饱满,头两侧垂下发辫。身穿交领左衽窄袖衫,下着裤。左腿盘坐于椭圆形座上,右腿跪姿,左手怀抱一猫。猫面朝前方,后肢直立,前肢搭童子手臂。此类“小塑土偶”被称为“磨喝乐”,南宋时又称“泥孩儿”,是流行于两宋开封和临安的七夕乞巧之物和儿童玩具。
白玉卧犬
故宫博物院藏
犬白玉质,玉质温润上乘。犬体纤瘦露骨,呈回首卧地状。
捶丸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圆球形,胎色红,细泥质,素烧,质地坚实,表面有多处轻微磨损。捶丸,又名步击,由唐宋“步打”演变而来,用于徒步持球杖击球的活动,深受妇女儿童的喜爱。
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与手工业的发展,让女性首饰工艺愈发精湛。这一时期女性发型种类多样,如朝天髻、丫髻、双蟠髻、包鬟等,多以绢帛束髻、帛带衬托。发饰类型包括簪、钗、梳背、梳帘、步摇、头冠、头巾等,往往组合佩戴,造型精致而富于变化,其中尤以珠饰与插花盛行。女性头饰在继承前代与北宋传统的基础上,风格清新自然、内敛素净,不尚繁缛夸饰,更加强调工艺结构的理性之美。
空心金钗
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彭州市博物馆)藏
此钗采用锤揲工艺,两股分制而成,钗头用葵花形盖相连。钗头顶饰葵花形盖,由上向下饰牡丹、莲花、桃花等纹饰。
金梳帘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
金梳帘,又称“金络索”“围髻”,是古代围在发髻底部的首饰。该件梳帘由纯金制成,弧形镂空式样,带横梁,两端包角。横梁以联珠纹为边框,其内主体为镂空缠枝花纹,缠枝上满饰联珠纹,其余錾刻星点纹。横梁外沿坠以上百菱花衔环而成的单面花网,花网末端系连铎铃式坠脚。该器运用锤揲、錾花、剔地、镂空等技艺,制作精良,技法高超,展现了宋代金银器制作的工艺水平。
褐漆莲瓣式奁
常州博物馆藏
木胎,为八瓣莲花形,分为盖、盘、中格、底四层,每层均以子母口扣合,底部内凹。奁外髹褐漆,内髹黑漆,有光泽。此器制作精良规整,造型端庄优雅,为宋代同类型漆奁中体量较大者,是难得的珍品。
临安为王朝行都,且“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太学、国子监比邻而建。文人墨客汇聚于此,在“点茶焚香,挂画插花”的诸多闲事中,追求高雅、恬淡、自然的审美情趣。这一时期,与文人日常生活高度融合的山水诗画、园林艺术、文房器具、仿古瓷器等达到了新的高峰,于简约中见精致,尽显南宋文人的极简之美和别样风范。
佚名 牡丹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牡丹图页展期为2025年11月3日-12月3日)
此图绘牡丹一朵,花头硕大,花瓣层叠,色泽紫红,是牡丹中的著名品种——“魏紫”。“魏紫”因出自五代时期魏仁溥家而得名,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图状物生动,刻画细致入微,渲染层次丰富,描绘出花朵娇艳富丽的姿态,展现了作者高超的绘画技巧。
山形石雕笔架
诸暨市博物馆藏
文房用具。石质。通体雕琢错落有序的山峦三十二座,中部峰峦拔地而起,巍然屹立,边缘随势绵延起伏不断,显示出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的雄姿。笔架色泽黝黑,石质细腻光滑,是一件罕见的石雕艺术品。
“一”字池抄手端砚
诸暨市博物馆藏
文房用具。端石制作,呈长方形。砚面开墨堂和“一”字形墨池,墨池上端砚岗居中处,刻有小圆圈,其内阴刻网格纹,刻线简洁流畅。砚底挖割后凹槽较深。制作工整,石质细腻温润,保存完整,为砚中珍品。
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
遂宁市博物馆藏
轮制。折沿平口,尖唇,短直颈,鼓腹较扁,口径与腹径相若,三锥形足。肩部有一周凸棱,腹部与三足相对处有三道明显的三角形凸棱,从肩部延伸到足部。足部与腹部连接处隐约可见粘接痕,足端平。内底仅隐约可见螺旋纹。白胎略泛灰,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釉面光洁莹润,仅腹部有少量开片裂纹。足端未施釉处呈火石红色。口沿略残。
“梦粱临安——南宋杭州城”展期已过半!
趁时光正好,赴一场跨越千年的宋韵之约,
在文物中遇见南宋人的生活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