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进入倒计时!值此盛事将启之际,“水韵江苏”特推出全新专栏“运博时间”。近年来,江苏通过出台实施规划、保护规划,建成博物馆,举办论坛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古老运河焕发时代新光彩。跟着专栏解读水波流转间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澎湃向前的经济动脉。您将听见扬州古运河畔早茶铺子飘出的市井欢歌,看见苏州平江路上流淌的江南诗意,触摸徐州窑湾古镇青砖镌刻的时光印记……亲历江苏如何精心擦亮“千年运河”这张文化名片,见证其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地处江河交汇处的镇江。3.2公里的大运河镇江段如巧匠穿珠,将散落的景致串联成轴,构成了一幅城河联动、融汇古今的“城市画廊”。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当年乘坐船只经过大运河镇江段时,写下这样的诗句,形容河面漕运繁忙、两岸商贾云集的盛景。地处江河交汇处的镇江,得长江、运河之利,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津。长江、运河之水生生不息,江河文化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
循古韵脉络 筑保护之基
两千二百余载的通航史,让大运河镇江段成为城市“灵动的名片”“流动的文化”与“搏动的血脉”。近年来,镇江以 “规划为纲、文化为魂”,让江河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2020 年《镇江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印发,明确76处市级遗产点,其中45处水利工程见证江河治理智慧,8处聚落遗产留存市井烟火,23处物质文化遗产诉说岁月沧桑。2024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镇江府城西门遗址、萧梁河等16处新发现,为运河叙事又添新注脚。
镇江始终坚持守正创新,重点做好“守护”和“激活”两篇文章。郭礼征旧居化身江苏电力历史博物馆,京口闸遗址展示馆重现 “江南运河第一闸”的雄姿,焦山摩崖石刻与定慧寺大雄宝殿在修缮中留住古意。万善塔、崇贤里王氏宗祠重焕光彩,王家花园、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的保护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新河街的米业公所、同善堂等老建筑,也将在修缮后重拾昔日风貌。
以创新为笔 绘传播新篇
半城山水半城诗。在镇江,有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笔下“空半簇楼台,红尘安在哉”的金山寺,有唐代诗仙李白写下“安得五彩虹,架天作长桥”的焦山,有宋代词人辛弃疾吟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北固山,有唐代诗人张祜感叹“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的西津渡……让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有山有水更有故事。白素贞水漫金山寺、董永与七仙女在槐荫村的槐荫树下相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华山村定情等爱情传说源自镇江,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刘备甘露寺招亲的典故传诵至今。
如何将古商市井的文化、民间居坊的风俗、英雄谋略的故事、文人雅士的遗墨,写成浓淡相宜的文旅融合好文章?镇江正在加快打造“国际文旅休闲目的地城市”。今年“五一”前夕,镇江启动贯穿全年的“满眼风光 诗意镇江”主题宣传活动,围绕“跟着诗词游镇江”“跟着诗词读镇江”“跟着诗词品镇江”三大主题,推出12项重点活动,进一步擦亮诗词之城的文化名片。
让沉睡的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是镇江聚力创新运河遗产展示路径的另一份答卷。焦山碑林的 “瘗鹤铭” 通过裸眼3D技术重现“大字之祖”的神韵,参观者可沉浸式触摸千年书法的温度;镇江博物馆“运河风物‘镇’知道”主题活动,成为省级博物馆教育示范项目,让文物故事走进寻常生活。从“网友品运河文化旅游”到短纪录片大赛,从摄影展到运河文化论坛,多元活动让运河走进大众视野。日、韩等外语宣传册的编制,更让这段江河故事跨越国界,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
融文旅之趣 谱发展新章
文旅融合的实践,让大运河镇江段成为可感可触的生活场景。丹徒区、润州区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山一湖一渡”的主城区布局勾勒出山水长卷,中国金山湖旅游度假区正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样板段”。丹阳眼镜风尚小镇、镇江西津渡等9处点位入选“运河百景”;“京口瓜洲”文物游径串联起散落的文化珍珠。
未来,镇江的运河新篇更值得期待:恒顺香醋研学之旅将增设“醋文化非遗工坊”;丹阳眼镜风尚之旅推出“设计 DIY”互动;“运河夜韵”实景演出将在京口闸遗址重现漕运盛景,“运河乡韵”支线游串联古镇古村;文旅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将让“镇江运河”品牌焕发更强活力。
江河奔涌,文脉绵长。江河交汇最相宜的镇江,正以汇通江河的胸襟气度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特质,奋力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