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召开。在近30家央媒和省级主流媒体的共同关注见证下,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对两大规划的特色亮点进行深入解读。
关于《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门整合组建后编制的第一个综合性规划,该规划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规划》共十三部分,前两部分阐述了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三至十二部分明确了重要任务,第十三部分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编制思路:彰显文旅担当作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中彰显担当作为。
对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对应文旅部“一个工程”“七大体系”重点任务,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系统阐明“十四五”时期我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吸纳和体现全省文旅系统推进文旅融合特别是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民宿等经验做法,在把握规律中更好推动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生活幸福感。
目标体系:中长期相结合,列出18项主要目标
到2025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文旅发展对促进社会文明贡献度、文旅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度、文旅融合对人民美好生活贡献度、文旅行业对全省安全生产贡献度、文旅领域对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度显著提升,推动江苏成为水韵人文魅力充分彰显的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
展望2035年,高水平建成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优秀艺术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形成江苏方阵,“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国际国内影响力全面提升。
《规划》设置了全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18个主要指标和规划目标,包括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6次左右、居民人均外出旅游次数4.5次左右、旅游业总收入1.7万亿元左右等,并在相关章节提出分领域具体目标,引领推动江苏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重点任务:“10+19+90”落实落地
《规划》提出10项重点任务,包括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助力构筑艺术精品创作高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高效、加强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利用、深化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持续提升“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
为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地,《规划》设置19个专栏,提出一系列工程项目、载体平台和行动计划作为抓手,特别是对筹建江苏戏剧学院、推动南京博物院故宫馆建设和故宫南迁文物库房改造、高水平建设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专门设置了专栏。遴选省及各地有显示度、感受度、创新度的90个重大项目,形成《“十四五”时期江苏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表》,包括推进南京图书馆战略储备馆、江苏省文化馆新馆建设,实施南通博物苑提升、张謇近代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工程等。
特色亮点:以水为脉、以文铸魂打造“诗和远方”
突出“水+文化”融合特质,以水为脉、以文铸魂,充分展现“水韵江苏”之美,努力打造令人神往的“诗和远方”。
提升文化和旅游发展内涵能级——
规划把空间布局摆在突出显著的位置,设置专门章节即第三部分,提出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美丽江苏建设、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培育文旅发展新动能。
首次提出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即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
规划在第九部分也提出了一些创新举措。比如,实施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重点产品培育计划,建设一批富有江苏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打造一批跨区域的世界级旅游廊道,提高江苏旅游发展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彰显文化遗产文明价值、时代价值——
规划提出,打造文物保护利用江苏模式,走出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重点是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和展示等工程,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实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创新非遗传承发展路径,建设一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景区。
特别提出统筹做好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建设,加强运河主题文艺作品创作及传播,每年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造“运河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生动讲好大运河承载的中国故事、江苏故事。
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
围绕助力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提出强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传播,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实施新金陵画派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打造“抱石风骨”“散之风神”“悲鸿风度”美术书法品牌活动,推动江苏艺术创作“高处再攀高”。
围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出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启动实施公共文化“双千计划”,即“十四五”期间培育1000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打造1000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老百姓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多融入百姓生活。
围绕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新业态,提出创造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网络体验+消费”新场景,打造一批省级及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常态化举办省级文旅消费推广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围绕营造安心、舒心、放心文旅市场环境,提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与文旅高质量发展,推进“互联网+放管服”,全面落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扎实开展文旅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利用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加强智慧化、可视化、实时化监管,实现文旅治理效能新提升。
完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提出强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文化和旅游融合品牌培育计划,推动艺术作品在各类文旅空间展示展演,培育全国知名旅游演艺精品,鼓励省级非遗创意基地、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开发旅游体验产品、文创旅游商品,引导各地创新举办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让游客充分感受非遗活态魅力。以全域旅游为龙头高标准推进各类旅游创建,迭代升级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民宿、文化遗产旅游等已有融合业态,打好“城市+乡村+景区”组合牌。
在文旅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方面,提出推进“旅游+”向“+旅游”转变,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兴融合业态,特别是注重科技数字赋能,提出深入推进“文旅+科技”,通过扩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加快发展数字艺术、虚拟展厅、高清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服务模式,努力实现符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文旅新需求新特征的创新发展。
扩大“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
围绕提升“水韵江苏”知名度美誉度,规划提出,构建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的文旅资源宣传推广网络,推动江苏精彩传得更远、传得更广。
一方面,精准开展国内旅游市场推介。以“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为主题,拍摄制作“水韵江苏”系列旅游宣传片,运用多种媒体媒介在境内外投放,开展重大主题旅游线上推广。同时,推动省、市、县协同互动,建设“水韵江苏+”品牌集群,丰富“水韵江苏”品牌推广体系。
另一方面,深化文化和旅游开放合作。举办“欢乐春节”“文化旅游年”等对外及对港澳台文旅交流活动,用好海牙、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和12家江苏境(涉)外旅游推广中心,首次提出建设“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加大“水韵江苏”全球推广,吸引更多人到江苏感受美的风光、美的味道、美的人文、美的生活,收获美的发现。
关于《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
《规划》系统部署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物工作。共分为十部分,前两部分阐述了发展基础、发展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设置了资源管理、安全监管、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博物馆纪念馆高品质发展、文物合理利用、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6大类22项具体指标;第三至九部分明确了7个方面的重要任务,包括文物安全、文物保护与考古、革命文物、博物馆、科技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支撑保障,其中设置了7个专栏32项重点工程项目;第十部分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拾峰就规划的特色、亮点和“十四五”期间文物领域重点工作,进行了一一说明。
坚持保护第一
规划始终把文物保护作为文物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四五”期间将实现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基础工作完成率100%、文物系统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平台建成率10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设施达标率100%。探索建立预防性保护机制,推动文物保护单位“两线”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推进实施100个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文物保护利用项目、50个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项目。完善文物安全监管体系,每年推进2-3家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建设、在3-5个地区开展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
明确“四个走在前列”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走在前列:推动大运河文物保护利用走在前列,打造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气派、江苏特色的文化“美丽中轴”。
推动博物馆高品质发展走在前列,争取创建4家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3-5家国家卓越博物馆,推动南京博物院故宫馆等重点场馆建设,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打造“博物馆之城”,形成向世界展示江苏历史文化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的“重要窗口”。
推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体系建设走在前列,完成100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富有江苏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基地”。
推动文物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走在前列,推出一批大运河、长江、海上丝绸之路等专题文化遗产旅游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文物和旅游高水平融合发展“江苏样板”。
强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引领作用
《规划》提出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文物保护与考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博物馆品质提升工程、文物科技创新工程、文物活化利用工程、文博人才强基工程等7大重要工程,细化文物安全提升工程、大运河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建设、南京博物院故宫馆建设、文物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程、考古人才队伍建设等32个重点项目,充分发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基础性、关键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推动规划的全面实施和落地见效。
精准实施“科技+人才”战略
规划加强与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衔接,设置了专门章节,对推动科技赋能我省文物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针对当前我省文物保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瓶颈和工作需求,从文物科技理论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文物科技成果创新应用、文物智慧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突破性的举措。包括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建设、组织实施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加大保护利用前瞻性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完善文物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一批智慧博物馆及云展览项目等。
关于文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实施文博人才强基工程,加大对文物领域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文物保护、考古、修复、策展、鉴定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精管理,年龄梯次和专业结构基本合理的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持续推进文物活化利用
依托江苏丰富的文物资源,构建江苏文明标识体系,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扩大文物交流互鉴,大力促进让文物活起来。
推进文物和旅游高水平融合,推出更多历史文化遗产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创设互动体验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品牌,打造江苏文创产品高地。
实施文物活化利用工程,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展运河古镇保护提升、古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农业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大运河江苏记忆等项目。
推进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程,开展苏州古典园林保护利用项目、名人故居保护利用项目、水乡城镇民居保护利用项目、丝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建成江南文化特色鲜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实录
(政策法规处 文物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