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1-11-10  09:10    

  摘要:2021年11月9日下午2:30,南京市龙蟠里9号省文化和旅游厅大会议室举行。

  时间:2021年11月9日(星期二)下午2:30。

  地点:南京市龙蟠里9号省文化和旅游厅大会议室。

  图片实录:


  出席人员: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钱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杨树发,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邵学文,省文化和旅游厅科技教育处处长李明珍,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管理处处长刘凤明,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处处长李虎仁,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处长车宁,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副处长(正处职、主持工作)刘旭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副主任于倩。

 

  于倩: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进行第一阶段: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该规划由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编制。作为我省文化和旅游部门整合组建后编制的第一个综合性规划,该规划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以及文旅部的决策部署,系统阐明“十四五”时期我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描绘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蓝图。

  为增进各界对该《规划》的了解,今天我们邀请相关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第一阶段发布会的嘉宾,他们是: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同志,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钱宁同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杨树发同志,省文化和旅游厅科技教育处处长李明珍同志,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邵学文同志,我是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于倩。

  首先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同志对《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进行解读。

 

  拾峰:大家好!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省文化和旅游厅,对长期以来媒体界的各位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文物和旅游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文化和旅游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和旅游部门整合组建以来,全省文旅系统坚持用新思想定向领航,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动,“十三五”时期江苏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是文化和旅游部门整合组建后编制的第一个综合性规划,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规划》共十三部分,前两部分阐述了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三至十二部分明确了重要任务,第十三部分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下面,我就规划主要内容、重点亮点向大家作个介绍。

  一、关于规划编制思路

  《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历时一年多编制完成,广泛听取并研究吸纳了21个省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文旅部门、专家学者、文旅企业、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精心绘制了在新阶段新征程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编制过程中注重把握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中彰显担当作为。二是对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对应文旅部“一个工程”“七大体系”重点任务,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系统阐明“十四五”时期我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吸纳和体现全省文旅系统推进文旅融合特别是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民宿等经验做法,在把握规律中更好推动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生活幸福感。

  二、关于规划目标体系

  《规划》对标“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明确文化和旅游发展目标体系。提出,到2025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文旅发展对促进社会文明贡献度、文旅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度、文旅融合对人民美好生活贡献度、文旅行业对全省安全生产贡献度、文旅领域对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度显著提升,推动江苏成为水韵人文魅力充分彰显的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展望2035年,高水平建成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优秀艺术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形成江苏方阵,“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国际国内影响力全面提升。

  《规划》设置了全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18个主要指标和规划目标,包括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6次左右、居民人均外出旅游次数4.5次左右、旅游业总收入1.7万亿元左右等,并在相关章节提出分领域具体目标,引领推动江苏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三、关于规划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10项重点任务,包括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助力构筑艺术精品创作高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高效、加强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利用、深化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持续提升“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

  为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地,《规划》设置19个专栏,提出一系列工程项目、载体平台和行动计划作为抓手,特别是对筹建江苏戏剧学院、推动南京博物院故宫馆建设和故宫南迁文物库房改造、高水平建设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专门设置了专栏。遴选省及各地有显示度、感受度、创新度的90个重大项目,形成《“十四五”时期江苏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表》,包括推进南京图书馆战略储备馆、江苏省文化馆新馆建设,实施南通博物苑提升、张謇近代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工程等。

  四、关于规划特色亮点

  江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独特的江河湖海资源禀赋,还有着秀美的自然人文风光。《规划》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水+文化”融合特质,以水为脉、以文铸魂,充分展现“水韵江苏”之美,努力打造令人神往的“诗和远方”。

  一是提升文化和旅游发展内涵能级。规划把空间布局摆在了突出显著的位置,设置一个专门的章节,就是第三部分,提出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美丽江苏建设、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培育文旅发展新动能。首次提出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即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同时,规划在第九部分也提出了一些创新举措。比如,实施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重点产品培育计划,建设一批富有江苏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打造一批跨区域的世界级旅游廊道,提高江苏旅游发展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二是彰显文化遗产文明价值、时代价值。着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文物保护利用江苏模式,走出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重点是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和展示等工程,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实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创新非遗传承发展路径,建设一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景区。特别是提出统筹做好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建设,加强运河主题文艺作品创作及传播,每年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造“运河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生动讲好大运河承载的中国故事、江苏故事。

  三是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进入新时代,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规划就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举措。围绕助力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提出强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传播,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实施新金陵画派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打造“抱石风骨”“散之风神”“悲鸿风度”美术书法品牌活动,推动江苏艺术创作“高处再攀高”。围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出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启动实施公共文化“双千计划”,即“十四五”期间培育1000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打造1000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老百姓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多融入百姓生活。围绕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新业态,提出创造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网络体验+消费”新场景,打造一批省级及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常态化举办省级文旅消费推广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围绕营造安心、舒心、放心文旅市场环境,提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与文旅高质量发展,推进“互联网+放管服”,全面落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扎实开展文旅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利用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加强智慧化、可视化、实时化监管,实现文旅治理效能新提升。

  四是完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江苏旅游的耀眼底色。规划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提出了一些突破性举措。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提出强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文化和旅游融合品牌培育计划,推动艺术作品在各类文旅空间展示展演,培育全国知名旅游演艺精品,鼓励省级非遗创意基地、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开发旅游体验产品、文创旅游商品,引导各地创新举办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让游客充分感受非遗活态魅力。以全域旅游为龙头高标准推进各类旅游创建,迭代升级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民宿、文化遗产旅游等已有融合业态,打好“城市+乡村+景区”组合牌。在文旅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方面,提出推进“旅游+”向“+旅游”转变,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兴融合业态,特别是注重科技数字赋能,提出深入推进“文旅+科技”,通过扩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加快发展数字艺术、虚拟展厅、高清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服务模式,努力实现符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文旅新需求新特征的创新发展。

  五是扩大“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围绕提升“水韵江苏”知名度美誉度,规划提出,构建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的文旅资源宣传推广网络,推动江苏精彩传得更远、传得更广。一方面,精准开展国内旅游市场推介。以“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为主题,拍摄制作“水韵江苏”系列旅游宣传片,运用多种媒体媒介在境内外投放,开展重大主题旅游线上推广。同时,推动省、市、县协同互动,建设“水韵江苏+”品牌集群,丰富“水韵江苏”品牌推广体系。另一方面,深化文化和旅游开放合作。举办“欢乐春节”“文化旅游年”等对外及对港澳台文旅交流活动,用好海牙、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和12家江苏境(涉)外旅游推广中心,首次提出建设“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加大“水韵江苏”全球推广,吸引更多人到江苏感受美的风光、美的味道、美的人文、美的生活,收获美的发现。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将认真做好规划任务分解,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部门协作、省市联动,共同推进《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从“施工图”变成“实景图”,更好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赋能文化强省作用,更加彰显旅游为民和旅游带动效应,助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现代化新篇章。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于倩:谢谢拾厅长。接下来请记者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请通报一下新闻机构名称和姓名。为了给更多记者朋友提问机会,每人最多提问一次,谢谢合作。

 

  新华社记者:规划中首次提出要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请问具体内容和构想是什么?

  于倩:这个问题有请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钱宁同志回答。

  钱宁:谢谢你的提问。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十四五”时期,江苏要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示范省份,美丽江苏建设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正如刚才拾厅长所介绍的那样,规划将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摆在了非常显著的位置,就是围绕用好江苏的美丽资源来设计文旅发展“大棋盘”。

  从这张规划中的“特色文旅空间布局图”可以形象地看到,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总的构想是,依托南北贯穿的大运河、海岸线,东西延展的扬子江、陆桥东部联动发展带,以及点缀其间的太湖、洪泽湖、里下河湖荡群等湖泊,形成省域宜居宜业宜游的全域魅力空间。这里我逐一做个介绍。

  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就是依托江苏在大运河全线数量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和类型最全、密度最高的文旅资源,把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气派、江苏特色的文旅“美丽中轴”,使之成为令人向往的中国大运河旅游首选地。

  培育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就是串联连云港“山海相拥”、盐城“壮美世遗”、南通“江海交汇”滨海精华段,形成最富人文魅力的文化海岸带、具有世界影响的滨海旅游景观带。

  培育打造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就是发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滨江生态文化优势,展现城市山林、灯火沿流美好幸福生活图景,推动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培育打造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就是利用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的独特条件,依托陆桥文化、楚汉文化、西游文化和微山湖、骆马湖、故黄河等资源禀赋,建设世界知名汉文化旅游目的地,构建丝路特色鲜明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深度融合区。

  培育打造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就是发挥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集聚的优势,发展彰显湖光山色旖旎魅力、展示枕河人家诗意生活的精品文化旅游,打造太湖流域长荡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明珠镶嵌的世界级生态湖区,形成向世界展示中国“最江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培育打造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就是依托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白马湖、里下河湖荡群密布水网,凸显千年古堰、垛田水村、湖荡湿地、帆影苍茫意境,打造富有水乡田园韵味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我们还在规划中设置专栏,要求各地升级打造旅游景区、度假区、历史街区、古镇古村,以及自然风光带、文化体验带等近百个重要节点,让旅游胜地颗颗明珠镶嵌,形成棋盘落子式全域诗画美境。特别要向大家报告的是,我们正在研究制订《关于推进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大运河全域旅游体系建设,打造众彩纷呈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运河文化体验地,让人们乐享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共安排有100多个措施项目予以支撑,文件最近就要印发实施。同时,还将组织厅系统和有关高校院所,围绕“两廊两带两区”深化研究。总之,要推出更多的创新举措,推动“两廊两带两区”蓝图转化为实景,期待各位媒体朋友共同关注。

 

  新华日报记者: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推动江苏成为水韵人文魅力充分彰显的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围绕这一愿景和目标,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于倩:这个问题有请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邵学文同志回答。

  邵学文: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推动江苏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步调一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也做了充分的考量,我从四个方面来回答。

  一是摸清文旅资源家底。从今年起,我们将利用3年时间完成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系统梳理资源分布、等级情况,建立文化和旅游资源数据库,同时,在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开展大运河、长江历史文化文物资料征集和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调查,为江苏优质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品集群。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为重点,打造一批富有江苏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培育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千年运河怀旧游、滨海湿地生态游、大江名城休闲游、水乡古镇风情游、锦绣园林观赏游等系列主题产品。

  三是强化全域旅游发展引领示范。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以全域旅游为龙头高标准推进各类旅游创建,推出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旅游休闲街区,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服务,进一步提高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

  四是加快发展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冠肺炎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也推动了旅游产品提质扩容。“十四五”期间,一方面,我们将创新创意推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遗产旅游、旅游演艺、旅游文创等新兴业态转型升级,更大力度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比如,构建景城联动、景区带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导乡村旅游、旅游民宿连点串线成片发展,培育以运河风情、滨海湿地、江畔休闲、江南水乡、竹海茶田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水韵江苏·美好乡村”品牌集群,打造希望田野上的“诗和远方”。另一方面,我们将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教育、交通、体育等领域相加相融,推出更具个性化和深度体验感的网红打卡地,用优质多彩的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文化报记者:近年来,文化惠民日益成为老百姓关注的民生热词,刚才拾厅长发布规划时也提到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可否再具体谈一谈,如何让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走进百姓生活?

  于倩:这个问题有请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杨树发同志回答。

  杨树发:谢谢你的提问。公共文化服务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老百姓感受最真切的民生实事,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我们主动顺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升级新变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由全覆盖向高效能转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比如,用好各级文化馆(站)等群众文艺阵地,常态化组织举办艺术普及、艺术培训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让文艺的种子在城乡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比如,实行文化评奖与文化惠民相结合,组织江苏省文华奖、“五星工程”奖参评作品惠民演出和获奖作品集中展演,实现“上万观众进剧场、千万观众在线上”。再比如,我们推动将“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监测和考核指标,以硬措施硬任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等。

  “十四五”时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一道必答题。我们将围绕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供需精准对接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高效。具体来说:一是让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城乡社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打造一批融合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引导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一公里”,老百姓在家口门就能乐享优秀文化大餐。二是更好满足高品质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主客共享,重点是实施“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计划”“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培育一批有广泛影响的群众文化创作和活动“带头人”,让文化惠民举措转化为可观可感的民生成果。三是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一方面,拓展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旅游服务功能,打造“一站式文化艺术旅游线路”;另一方面,推动文化资源和文化惠民服务嵌入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公共设施,打造自带流量的旅游目的地,不断提升群众的旅游中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中国旅游报记者:规划列出专章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请问,将从哪些方面推动科技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于倩:这个问题有请省文化和旅游厅科技教育处处长李明珍同志回答。

  李明珍:这位记者朋友的关注点也是当前文旅发展的重要方向。去年以来,疫情虽然重创了文旅行业,但也加速了线上线下融合,推进了智慧文旅发展。借此机会,我引申介绍下刚才拾厅长谈到的江苏智慧文旅平台。这个平台集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分析于一体,上线运行以来已统一归集全省文旅数据8362万条,对597家旅游景区、764个乡村旅游点进行实时客流量监测,这也是我们抓住科技赋能新机遇,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面向“十四五”,我们越发感到数字技术给文旅发展带来的广阔前景。具体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文旅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建设一批部省重点实验室、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尤其是加大文旅领域智能场景感知、人机交互、全息展演、沉浸式体验等技术研发,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数字化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

  二是拓宽数字服务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推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壮大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形态,积极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数字艺术等产业,打造一批“不谢幕的剧场”“不停演的广场”“不落幕的展览”,同时,引导普及电子地图、语音导览、云排队等智慧化服务,建成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村镇和城市,让文化和旅游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是促进全省智慧文旅联动共享。实施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功能提升工程,整合共享全省文化和旅游、文物、非遗等专题数据库,推进星级旅行社、重点娱乐场所、演出经营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点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实现全省文旅资源“数字化”、文旅工作“智慧化”、公众服务“一键通”、行业监管“全覆盖”。前不久,我们还与省人社厅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依托该平台推进全省社保卡文旅“一卡通”,通过社保卡、身份证、入园码、健康码、行程码等多码合一认证,实现一卡通用、一码畅游和同城待遇。希望各位媒体朋友广泛宣传、持续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用“说走就走的旅行”感受水韵江苏美好。谢谢!

 

  于倩:因时间关系,第一阶段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下面我们稍作休息,进入发布会第二阶段。

 

  于倩:我们继续开会。下面进行发布会第二阶段: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由省发改委和省文物局联合印发,是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以及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动江苏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十四五”时期江苏省文物事业发展作出的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为系统解读该《规划》,今天我们邀请相关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第二阶段发布会的嘉宾,他们是: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同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管理处处长刘凤明同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处处长李虎仁同志,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处长车宁同志,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副处长刘旭东同志,我是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于倩。

  首先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同志对《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进行解读。

 

  拾峰:首先,我代表江苏省文物局,对长期以来媒体界的各位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文物事业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很高兴今天能和各位交流分享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工作作出百余次重要指示批示,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做好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到南通博物苑进行调研,对做好我省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对博物馆教育、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长江文物等都提出具体要求。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专门发去了贺信,再次对考古工作、考古学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指示批示,都为新时代做好江苏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三五”期间,我省文物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阵。按照省政府、省发改委规划编制的部署和要求,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精心编制了《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期间,我们做了认真调研,广泛听取并研究吸纳了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13个设区市文物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比较扎实地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以及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系统部署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物工作。规划共十部分,前两部分阐述了发展基础、发展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设置了资源管理、安全监管、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博物馆纪念馆高品质发展、文物合理利用、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6大类22项具体指标;第三至九部分明确了7个方面的重要任务,包括文物安全、文物保护与考古、革命文物、博物馆、科技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支撑保障,其中设置了7个专栏32项重点工程项目;第十部分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是个系统而严密的体系,需要进行解读,我今天就试着用更适合新闻传播和更贴近公众关注的方式,说一说规划的特色、亮点和“十四五”期间文物领域的重点工作,我相信这些内容既是今天大家所关心的,也是今后新闻报道可以重点关注的。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规划始终把文物保护作为文物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四五”期间将实现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基础工作完成率100%、文物系统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平台建成率10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设施达标率100%。探索建立预防性保护机制,推动文物保护单位“两线”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推进实施100个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文物保护利用项目、50个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项目。完善文物安全监管体系,每年推进2-3家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建设、在3-5个地区开展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

  二是明确“四个走在前列”目标。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走在前列:推动大运河文物保护利用走在前列,打造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气派、江苏特色的文化“美丽中轴”;推动博物馆高品质发展走在前列,争取创建4家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3-5家国家卓越博物馆,推动南京博物院故宫馆等重点场馆建设,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打造“博物馆之城”,形成向世界展示江苏历史文化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的“重要窗口”;推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体系建设走在前列,完成100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富有江苏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基地”;推动文物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走在前列,推出一批大运河、长江、海上丝绸之路等专题文化遗产旅游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文物和旅游高水平融合发展“江苏样板”。

  三是强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引领作用。《规划》提出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文物保护与考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博物馆品质提升工程、文物科技创新工程、文物活化利用工程、文博人才强基工程等7大重要工程,细化文物安全提升工程、大运河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建设、南京博物院故宫馆建设、文物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程、考古人才队伍建设等32个重点项目,充分发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基础性、关键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推动规划的全面实施和落地见效。

  四是精准实施“科技+人才”战略。规划加强与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衔接,设置了专门章节,对推动科技赋能我省文物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针对当前我省文物保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瓶颈和工作需求,从文物科技理论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文物科技成果创新应用、文物智慧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突破性的举措。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建设,争取新增1-2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3-5家省级重点科研基地。组织实施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推进文物预防性保护、智慧博物馆、文物修复关键技术、文物减灾防灾等方面研究。加大保护利用前瞻性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材料、工艺、装备和技术集成。完善文物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省文物智慧监管、智慧分析、智慧服务,实施一批智慧博物馆及云展览项目。关于文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实施文博人才强基工程,加大对文物领域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文物保护、考古、修复、策展、鉴定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精管理,年龄梯次和专业结构基本合理的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五是持续推进文物活化利用。依托江苏丰富的文物资源,构建江苏文明标识体系,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扩大文物交流互鉴,大力促进让文物活起来。推进文物和旅游高水平融合,推出更多历史文化遗产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创设互动体验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品牌,打造江苏文创产品高地。实施文物活化利用工程,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展运河古镇保护提升、古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农业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大运河江苏记忆等项目。推进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程,开展苏州古典园林保护利用项目、名人故居保护利用项目、水乡城镇民居保护利用项目、丝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建成江南文化特色鲜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美好蓝图已绘就,聚力奋进正当时!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加强组织保障和统筹协调,全力以赴抓好规划实施,在“十四五”时期开创我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我简要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于倩:谢谢拾厅长。接下来请记者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请通报一下新闻机构名称和姓名。为了给更多记者朋友提问机会,每人最多提问一次,谢谢合作。

 

  江苏电视台记者:“十四五”期间将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请问如何做好相关工作?特别是如何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的关系?

  于倩:这个问题有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同志回答。

  拾峰: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非常宝贵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在旅游的发展中,一定要坚持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他提出的“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历史文化遗产”等等论述,都为我们的工作指引了方向。江苏是文物大省,全省现有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两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第八),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全国第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5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25处;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全国第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座、名村12座、街区5处,中国传统村落33座;现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名镇9座、名村6座、街区58处,传统村落107座,现有备案博物馆314家,国家等级博物馆70家,登录可移动文物281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7万余件,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全省的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推动实现从文物资源大省向文物保护利用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一是依法保护。“十四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法制体系建设,推进《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推动出台并深入实施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制度,努力实现全省文物保护利用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作,加强文物安全管理和执法督察力度,落实文物安全责任,深入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持续打击文物违法犯罪,重点督办文物法人违法案件。

  二是系统性保护。强化系统观念,着重加强对文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规划既注重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又注重发挥重点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出在完善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核定和“四有”工作的基础上,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强调要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为引领,深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系统系研究,重点支持推进苏北、苏南、淮北、淮南等革命文物集中连片区域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系统推动革命文物保护从单体保护向群体保护转变,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本体与周边环境一体保护转变,形成串点连线、连片保护、整体展示、梯次利用的良好格局。

  三是预防性保护。规划提出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探索建立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机制,逐步推进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建立文物安全“体检”档案,为文物日常维护、科学管理、有效修缮提供技术支撑。强化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实施馆藏珍贵濒危文物、材质脆弱文物保护修复计划以及博物馆标准库房提升工程。

  四是实施考古探源和前置管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启动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前置”改革和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有效化解了城乡建设与考古的矛盾,有效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这里给大家报一组数据:仅今年1-10月,全省实施大型基本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勘探项目达824项,调查勘探面积2.8亿平方米,实施考古发掘项目161项,发掘面积9万多平方米,组织实施区域评估项目78项,面积637平方公里,共发现788处古遗址并进行了有效保护。“十四五”期间,随着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发展战略落地实施,“考古中国”和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等重大文物考古项目持续开展,我省考古研究和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将持续增长,我们将继续推进大型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全覆盖,规范省级以上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五是保护与利用并举。“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文物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用,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推动文物事业全面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依托文物资源宣传推介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深入推动文物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推出一批大运河、长江等专题文化遗产旅游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在彰显“水韵江苏”人文品牌中的支撑作用。

  这个问题就简要回答这些,谢谢。

 

  南京晨报记者:我省文物遗存丰厚,历史底蕴深厚,博物馆馆藏、文物建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想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文物安全有何举措?

  于倩:这个问题有请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管理处处长刘凤明同志回答。

  刘凤明:谢谢你的提问。文物安全确确实实是文物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文物工作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文物安全永远是零起点。江苏是文物大省,文物资源丰富,安全责任重大,安全任务艰巨。“十三五”期间,在全省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文物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安全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有有关部署要求,坚持把确保文物安全放在核心首要,在之前良好工作基础上,继续着重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文物安全责任制落实。继续推进《江苏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落实,推动落实各级政府的文物安全主体责任、各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各文博单位的直接责任,推动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今年年底,我们将在全省完成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文物安全管理网络,扎实做好文物保护“最后一公里”工作。

  二是推进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注重推进智能化、信息化等科学技术手段在文物安全防范中的运用,完善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加强对文物安全隐患的追踪管理,推广应用文物及博物馆安防、消防先进技术和装备,推进实施“智慧消防”,全面推进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监测与评估工作,落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设施达标率100%,积极提升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和执法督察。做好文物安全工作仅靠文物部门一家是不够的,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多年来,我们和检察、公安、应急、消防、气象、民宗等部门一直在加强合作,建立了文物安全和打击文物违法犯罪协作长效机制,文物安全和执法工作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强化合作,聚焦法人违法、盗窃盗掘和火灾事故等文物安全风险,采取有力措施持续严打文物犯罪、全面强化安全防护基础、严肃查处文物法人违法行为,确保文物安全。

 

  现代快报记者:“十四五”期间江苏考古工作有哪些主要举措?

  于倩:这个问题有请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处处长李虎仁同志回答。

  李虎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去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指明了方向。我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中有关考古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安排:

  一是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入开展地域文明研究。重点围绕大运河和长江文物保护,做好江苏特色地域文化考古研究,实施常州寺墩遗址、南京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睢宁下邳故城遗址等50项重要考古发掘研究项目,完成兴化蒋庄遗址、淮安板闸遗址、江宁上坊吴墓等20项以上重要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报告的出版。

  二是加强考古成果的阐释和利用,推进遗址公园建设。以扬州城、高邮龙虬庄、阖闾城等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建设为重点,推进扬州隋炀帝墓、淮安板闸等一批遗址公园的建设,让更多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三是加强建设工程考古管理,持续深化考古前置改革。2020年我省全面推进考古前置和开放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得到各地政府大力支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得到很大程度的化解,而且一大批地下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如在今年的大型基建考古和文物资源区域评估中,新发现古遗址共有788处,其中不乏重要发现,成效显著。这次规划中,强调推进大型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前置和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全覆盖,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基本建设考古管理体系。

 

  江苏人民广播记者:江苏十四五期间在推动博物馆高品质发展走在前列方面有哪些举措?

  于倩:这个问题有请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处长车宁同志回答。

  车宁:“十四五”规划中,我省提出要实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通过深化博物馆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发挥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

  一是全面推进博物馆领域改革创新。目前,我们正在制订我省博物馆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将站在中国博物馆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搭建和拓宽社会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增强博物馆建设外生动力、激发博物馆发展内在活力。

  二是全面推进博物馆重点项目。在规划实施上将重点推进南京博物院故宫馆建设、南通博物苑提升工程、淮安水工科技馆、盐城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等重大项目;支持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单位积极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打造“博物馆之城”。

  三是推出更多原创性展览和教育活动。“十四五”期间,将通过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展览、教育和文创开发,推出更多原创性精品展览展,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澎湃新闻记者:江苏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十四五”期间,如何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于倩:这个问题有请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副处长刘旭东同志回答。

  刘旭东:“十四五”期间,将通过实施革命文物五个保护传承工程,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和运用好,全面推动新时代江苏革命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摸清底数,夯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基础。组织实施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工程,对全省革命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文物藏品等进行专项调查,建立完善江苏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继今年4月省文旅厅、省文物局向社会公布了第一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后,将分批公布革命文物名录,实现动态管理。

  二是筑牢底线,提升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实施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程,建立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月报制度,提高重要革命类文保单位保护等级,做好保护修缮项目,组织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推进整体连片保护。实施馆藏革命文物预防性和数字化保护工程,加大对易损馆藏革命文物的抢救性修复、预防性保护,支持各地做好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数字化保护。

  三是擦亮底色,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实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体系提升工程,推动有条件的革命场馆创建国家等级博物馆,争创国家卓越博物馆和世界一流博物馆。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化对革命文物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研究阐释,推进革命文物资源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线路和研学产品,遴选一批优秀革命文物讲述人和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通过革命文物展示和红色基因传承主题活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于倩: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