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助力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江苏文旅实践经验在全国分享
【信息时间: 2025-07-16 15:5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产业发展处
【字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取得实效,7月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专题培训班在南京开班。江苏作典型经验介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省文旅厅坚持把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活态载体”、激发文旅消费的“绿色引擎”、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推动乡村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南通海门区、宿迁宿城区、泰州兴化市、南京江宁区等4家单位入选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今年1-6月,全省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8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1.2%;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3357.4亿元,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45%。

做好顶层设计 强化政策引导

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等5家单位出台专项政策文件,提出遴选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支持纳入省级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库,并加大对相关重点设施、项目的用地支持,从政策层面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筑牢根基。创新实施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计划,组织4批共109名文化产业企业家、相关院校师生等与村庄“结对送智”。联合省农商行推出用于支持乡旅产业发展的“乡旅E贷”专项金融产品及专属服务平台,已为5300多个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提供超200亿元贷款,有效提升融资获得感、便利度,让资金活水源源不断流向乡村文旅产业。

“十四五”以来,省文旅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江宁紫清湖旅游区、溧阳天目湖方所文化村等文旅产业项目48个,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泰兴祁巷村、金坛“一号农场”等乡村文旅产业项目303个,累计授信34.66亿元。

注重文化赋能 拓展消费空间

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底蕴,推进文化创作供给和传承发展,持续扩大文旅消费增量。

加强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态传承。引导各地创作推出扬剧《亚夫新传》、淮海戏《荡湖船》等“三农”题材舞台艺术精品。加大“双千计划”对农村地区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扶持,遴选公布马庄香包、桃花坞木版年画、洞庭山碧螺春等省级非遗工坊和传统工艺振兴名录。拥有“双遗产”垛田独特风景的兴化市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省涌现出“乡村山谷歌会”“乡村艺术季”“森林音乐节”等一批有人气的乡村文旅消费新场景。

统筹文旅惠民与消费促进。将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的“送戏下乡”扶持范围扩大到所有县(市、区)和乡镇,开展以进乡村为代表的优质非遗资源“六进”活动,今年以来组织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群众文艺作品巡演433场、现场观众超21万人次,以“文化味+烟火气”打造主客共享消费新空间。

强化融合发展 延伸产业链条

创建引领。开展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建设,培育启东启唐城沉浸乐园、盐城建湖九龙口淮剧小镇等一批乡村文旅融合典型。建成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0个,南京江宁黄龙蚬茶文化村、南通海门颐生村等5个村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百业联动。大力发展以淮扬菜、苏锡帮菜为代表的美食文化产业,支持做大汤山温泉、丁庄葡萄、沭阳花木等乡村特色产业,宿迁市宿城区打造的牛角村朱海休闲运动小镇成为体旅融合标杆项目,江宁壹亩方塘、淮安云沧海民宿等上榜全国甲级旅游民宿。

科技加持。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引导乡村文化内容向沉浸式体验内容转化,打造“金陵小城”“只此周庄”等火爆出圈的演艺新空间。在焕新升级的“苏心游”平台上开设“乡村旅游”专区,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有效促进业态融合提质、增值。

加强品牌建设 讲好乡村故事

围绕彰显江苏“水+文化”IP,培育打造运河风情、滨海湿地、江畔休闲、江南水乡等各具魅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水韵江苏自在赏花”等线路入选文旅部“乡村四时好风光”精品线路。

利用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集中展示推介优秀乡村创意设计企业和产品,持续办好江苏省乡村旅游节,不断打响“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山水田园 福地句容”等品牌。

同时,以“流动的文明”“东方美学生活”为主题,加大优质文旅资源境内外推介,进一步擦亮“水韵江苏·美好乡村”文旅名片,吸引更多游客到江苏来体验乡风、乡韵、乡愁。

下一步,省文旅厅将在优质产品供给、消费服务扩大、产业空间拓展、经营主体培优等方面精准发力,更大力度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努力为推动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建设多作贡献。

文旅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文旅部人才中心副主任刘玉普,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钱宁出席开班仪式。


(产业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