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一年多来,徐州各县(市、区)高效推进文物复核工作,对新发现文物的调查、认证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铜山区文体广旅局在普查中发现的古青龙桥,曾是连接城南官道的重要枢纽。
古桥桥身
青龙桥位于铜山区新区街道台上社区灌沟河上,三孔石桥,其桥台有一部分是由圆形的石磙砌筑,桥西南角保留了一通1942年《青龙桥重修碑记》碑。
根据碑文得知,有300多年历史的青龙桥“民国戊寅毁于兵”,民国戊寅年是1938年徐州沦陷那年,青龙桥有可能毁于日军对徐州的轰炸。此桥于1942年重建立碑,碑文上刻有“助款人:三堡乡二百元,官桥乡三百零一元,二堡乡二百元”等。
如今的青龙桥上,又修建了新的青龙桥。走到桥的西侧,可以看到下方旧桥的三孔桥洞映在碧水中,桥身由条石砌筑,南端可以看到十来个石磙的横截面。石磙,徐州人也叫碌碡磙子,是一种中间有孔的圆柱形石制工具,拖动可碾麦。用石磙建桥,或是当初建造这座官道石桥时,解决资金不足的权宜之计。
何谓官道?铜山区普查队员查阅《江苏省志》得知,清代时,官道分为三个等级,以北京为中心达于各省省会的官道为官马大路,简称“官路”;由各省省会通达地方重要都市的官道为官路支路,简称“大路”;地方各市镇间以及联络官路和大路的官道称为“小路”。
“古代的官道由京城辐射全国各地,是京城联络各省、州、县地方政府的脉络。徐州城南的这条通往宿州的古官道,曾经是纵贯中国南北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大通道。”发现并保护它们,可以加深市民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传承城市文脉,推动徐州文化建设。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