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围绕“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作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连生主持,省商务厅、省体育局、南通市、淮安市、泰州市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杨志纯表示,文化赋能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能直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而且能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还能有效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国家软实力。“十四五”以来,江苏文旅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和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大责任,坚持文化赋能、旅游带动,扎实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这篇大文章,全省文旅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文旅融合从理念到实践、从“起势”到“成势”,成为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
围绕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持续丰富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聚焦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更好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
在文化创作供给方面,着力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的艺术创作生产体系,持续实施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有效发挥艺术基金“孵化器”“助推器”作用,创作推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形成了舞台艺术创作“江苏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我省扬剧《郑板桥》、舞剧《红楼梦》等5部作品获国家文华奖,不仅实现了“五连冠”,而且获奖数量全国第一,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连续七年创新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面向全国构建“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镌印风尚”美术书法品牌活动体系,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方面,着眼建设老百姓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和居民游客“共享的文化驿站”,创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培育了1009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打造了1011个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特别是推动建成1156座小剧场,出台《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条例》,我省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由“十三五”末的4.76人次提升到去年的7.64人次。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打造“送戏下乡”文化惠民项目“升级版”,组织开展“家门口”看大展、赏好戏、享非遗系列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意度。
围绕赋能遗产文明价值 持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截至目前,江苏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项,数量居全国第一。这是我省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重要承载地的重要支撑,也是彰显地域文明价值的要素资源。
“十四五”以来,全省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用220余项考古发掘成果实证“何以江苏”,常州寺墩遗址、盐城盐业考古等5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数量全国第一,无锡斗山遗址考古发现了长江下游迄今为止最早的史前城址。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新发现文物点4312处,并推动出台《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核定公布三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525处、9178件/套。
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博物馆体系,全省备案博物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增至367家、26家。特别是围绕推动博物馆更有“看头”,出台省直博物馆“两高”政策措施,引导博物馆推出精品展览、延长开放时间、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夜游项目,实现了“创新一项机制,激活一个领域”的良好效应。2024年全省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突破1.39亿人次,保持全国第一。
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继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之后,推动非遗进商圈、进乡村、进社区、进历史文化街区、进新型文化空间,全省推出苏州沧浪亭等省级示范项目32个,创设省级非遗工坊102个、非遗创意空间45家,有效促进非遗生活化存续、内在化传承。
围绕赋能消费提质扩容 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文旅消费具有频次高、效应强、可持续的显著特点,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省文旅系统顺应人们文化体验、情绪消费的新趋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打好消费促进、业态产品创新、产业提质升级“组合拳”,推动文旅市场持续回升向好。“十四五”以来尤其是疫情之后,江苏文旅市场“人财两旺”,2024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0.91亿人次、旅游总花费1.34万亿元,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201亿元,今年均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消费促进方面,就营业性演出、夜间文旅消费、入境旅游等方面专门出台系列政策,联动推出“苏旅贷”“乡旅E贷”专项金融产品,持续举办文旅消费推广季、乡村旅游节,在全国率先开展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创成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6家、旅游休闲街区11家,均居全国第一。
在业态产品创新方面,迭代升级“演出+旅游”“音乐+旅游”“遗产+旅游”等文旅融合业态,《拈花一笑》《天仙缘》《大运扬州》《只此周庄》《彭城风华》等旅游演艺精品广受欢迎。探索文旅与科技融合有效机制,支持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新场景,南博《觀天下·坤輿萬國全圖》、中运博《运河奇境》等VR展成为新型旅游吸引物。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出农文旅、文商旅、文体旅融合新产品,打造“太湖揽胜”水上旅游、“自在驾游”房车露营驿站、“水韵江苏”主题旅游列车等特色品牌。尤其是今年以来,主动跟进、有效赋能“苏超”赛事,推出“跟着苏超游江苏”跨区域主题线路50多条、特色活动2800余项、惠民措施500余项,形成了“赛事引流、文旅留客、消费兑现”的文旅体商融合创新实践。
在产业提质升级方面,出台《江苏省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优质产品供给、消费服务扩大、产业空间拓展、经营主体培优、市场环境优化、政策支持保障等六大行动,推动打造文旅支柱产业。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规上文化企业增至12538家、位居全国前列。
围绕赋能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 持续提升“水韵江苏”品牌影响力
“水+文化”是江苏最鲜明的特质,也是江苏文旅资源的优势所在。省文旅厅全方位、立体化打造“水韵江苏”文旅IP,实施旅游景区焕新行动和度假区品牌提升计划,“十四五”以来全省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分别增至26家、10家,均居全国第一;兴化东罗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实现我省零的突破。
着眼打造全域可游的魅力空间,提出并构建“两廊两带两区”发展布局,推动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地区文旅错位发展,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色旅游线路产品。高质量建设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高水平建成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功举办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升格举办长江文化节,集中推出“运河百景”“长江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组织创作《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长江春色图》大型美术长卷,让“江河湖海”这个江苏最大特色更有显示度、更具吸引力。
挖掘“最江苏”的文化符号尤其是古典园林、非遗技艺、美食、水乡古镇等文旅资源,以多维度视角、情景式叙事、国际化表达,生动讲好“水韵江苏”故事。建好用好全球传播中心和上海、东京、纽约、巴黎、伦敦5个传播基地以及15个旅游境(涉)外推广中心,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创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以流动的文明、东方美学生活等为主题赴境外开展文旅推介,推动“水韵江苏”精彩传得更远、传得更广。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当下江苏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请问文旅部门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
江苏文旅产业在全国始终走在前列,尤其是从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看,近年来我省均保持10%以上增长、占全国比重也在10%左右。现在,江苏文旅产业已由“拼资源”转入“比内容”、由“要素驱动”转入“创新驱动”的新发展阶段。顺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尤其是在文化体验、情绪消费类业态产品越来越受欢迎的情况下,创新举措、精准发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培育企业壮大文旅产业链条。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靠企业。我们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创新推出“苏旅贷”金融产品,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文旅企业创新发展、提质升级。目前,金融机构已累计为228家文旅企业发放贷款25.94亿元,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也累计为973家文旅企业和571个文旅项目投放贷款超95亿元。在梯度培育文旅企业、扩大市场主体增量的同时,鼓励骨干文旅企业做优做强,引育创新型“链主”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全省已创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4个,建成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8个,还有5家企业分别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国旅游企业集团20强。
通过多元融合拓展文旅产业空间。根据普查数据,我省有文旅资源单体118万多个,其中自然资源景观占19%、人文资源景观占81%,这是江苏区别于其他省份的最大特色。如何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包括鼓励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促进遗产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文旅融合业态发展提质,开辟水上旅游、工业旅游、房车露营、邮轮游艇等跨界融合消费场景,引导各地结合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打造“沉浸城市”休闲空间,发展“小而美”县域旅游。“十四五”以来,全省创成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6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3个,溧阳“1号公路”等5个项目获评全国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
通过科技赋能激发文旅产业活力。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在文旅领域广泛应用,发展云端应用、数字艺术、智慧旅游、沉浸体验等新型文旅业态,推动文旅产业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全省建成省级智慧旅游景区32个,形成了南钢“数字工厂”、苏州“虎丘秘境”、“下扬州”平台等一批“人工智能+”“数据要素×”创新示范项目,涌现出江苏原力科技、苏州友谊时光、徐州拓普等一批新型文化企业。
下一步,江苏文旅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持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厅办公室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