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文化报》头版刊发杨志纯署名文章:
推动苏超“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
【信息时间: 2025-10-23 14:52 浏览次数:
【字体:

10月22日,《中国文化报》头版“要闻”刊发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署名文章《推动苏超“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从主动跟进到有效赋能的融合实践与启示》。文章以“苏超”为观察切口,系统梳理了江苏以“赛事+文旅”模式实现赛事引流、文化赋能与消费升级的创新实践,深入剖析“苏超”从体育赛事升级为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生动展现了江苏在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可行路径。



历时近6个月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即将迎来收官大战。这场赛事社会关注程度之高、持续火爆时间之长前所未有,在江苏开展的“赛事+文旅”融合创新实践也如火如荼。当文化与体育同频共振,当诗意与激情交相辉映,由苏超形成的“赛事引流、文旅留客、消费兑现”的江苏实践,为深化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闻赛而动:从流量捕捉到主动跟进

随着苏超赛事的有序展开,江苏各地文旅部门敏锐察觉到这波流量,及时主动跟进,并通过官方下场主动接梗、造梗,建立立体化传播矩阵,实行全域化协同联动,让足球赛事持续“破圈”。

玩梗引爆赛事热度。苏超的火爆,除了体育精神、赛事理念引发全民共鸣外,也得益于江苏多元地域文化的有效赋能和对梗文化的巧妙运用。当“南京发布”推送的“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宣传语引爆全网后,江苏各地把热梗作为撬动文旅资源推介的支点,围绕各自的历史、文化、美食、地理等纷纷下场造梗、接梗,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网络热点。从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争霸”、南京与无锡的“盐水鸭大战水蜜桃”,到南通、南京的“南哥之争”等,通过造梗、玩梗,让体育赛事变得更为亲民有趣、城市形象变得更为鲜活立体、情感连接变得更为紧密凝聚,苏超也因此演变为江苏文旅资源推介的“流量密码”。

立体化传播扩大文旅声量。随着苏超火热举办,江苏各地文旅部门联合主流媒体、社交平台构建起立体化的传播矩阵,用精准的传播策略、多元的传播渠道、生动的传播内容,不仅聚拢了赛事超高人气,也扩大了文旅网络声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7日,仅“跟着苏超游水韵江苏”微博话题阅读量就超过7746.3万次、抖音话题播放量超过2.5亿次。同时,各地文旅部门借助苏超热度开展特色文旅资源宣传,不仅展示了城市独特魅力,也引发了全民情感共鸣,激发了更多人对江苏自然风光之秀、历史人文之胜的向往,形成了“为观看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的良好效应。

区域联动推出暖心服务。适应“一城一主场”的苏超赛事模式,江苏各地文旅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策划,把特色文旅活动融入赛场内外,共同踢好文旅“加时赛”。尤其是围绕“一场球赛串联两座城”,搭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塑的联动平台,有针对性地推出“苏超直通车”、景区互免门票等系列举措,让主客场城市既有赛场内的激情角逐,又有赛场外的温情相拥。

相互成就:从以赛彰文到以文赋赛

苏超的群众基础与流量效应,为江苏文旅资源宣传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而文化的赋能尤其是文化内涵的注入,也为赛事增添了情感温度与精神厚度,让赛事更精彩、更好玩。

以诗词歌赋丰富赛事内涵。苏超第四轮赛事前,江苏13个设区市纷纷开启“拉歌”比拼模式,通过幽默化的互动表达,诠释了不服输的江苏基因和相互成就的团结精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以苏超为主题,及时策划推出“水韵江苏·风雅德比”活动,通过省市联动、达人共创等方式,把“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声声慢》的婉约等融入赛事视频、海报和文创宣传,实现全网总播放量突破7亿。

以啦啦秀场增添赛事特色。江苏各地运用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把苏超赛事的暖场和中场作为展示特色地域文化的重要舞台。如足球版昆曲《单刀会》、淮剧《楚水雄风》等文化节目,还有南京杜杜机器猴、淮安西游天团等团队的现场演绎。这些富有特色的啦啦秀场,让观众在观赛之余享受到文化趣味。

以文明引导彰显赛事风尚。以文赋赛,不仅体现在为赛事注入文化内涵,还体现在规则引导与群体自觉下的文明实践。如扬州推出“文明积分兑换周边”举措,南京开通球迷专列时同步发放环保垃圾袋等,这既是赛事文明引导的积极实践,也是公民素养提升的生动注脚。

有效赋能:从场景打造到消费兑现

面对苏超的流量,江苏各地文旅部门通过场景打造、文化体验、流量转化,推动苏超成为撬动文旅消费的新引擎。截至苏超第十五轮赛事,全省共举办84场比赛,主场城市比赛日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397.26万人,同比增长17.71%,其中接待外地游客1370.32万人次,同比增长23.53%。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139.63亿元,同比增长26.48%。

优化文旅产品供给。全省策划推出“跟着苏超游江苏”50多条跨区域主题线路,串联起A级旅游景区、热门文博场馆、旅游休闲街区等。苏超开赛以来,全省还配套举办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活动2800余项,并结合赛事日程举办“家门口”看大展、赏好戏等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活动,进一步丰富球迷和游客的全方位文旅体验。

打造苏超“第二现场”。苏超赛事期间尤其是暑期周末,江苏各地利用文旅消费集聚区、文博场馆、商圈街区开辟苏超“第二现场”,既满足了群众的观赛需求,又促进了夜间文旅消费。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全省60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游客消费210.63亿元,同比增长8.32%,748个商圈街区举办“第二现场+美食”活动,带动外地游客消费同比增长20%。

发挥“一张票根”长尾效应。结合苏超赛事,江苏各地文旅部门共推出近500项“票根+”惠民措施,如南京实施凭票根享受景区景点、住宿餐饮和商场购物等“1+3”优惠等,引导观众变游客,推动苏超“票根经济”从消费终点升级为体验起点。

向新而行:以“苏超+”探索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从某种程度上讲,苏超不止于体育赛事,也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更是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案例,为我们探索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带来了诸多启示。

文旅资源“出圈”需要创新推介方式。江苏各地文旅部门借助造梗玩梗、拉歌斗诗等传播形式,在助力苏超火爆、展示城市魅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文旅资源的美誉度。这启示我们,一方面,文旅资源推介需要创新内容和表达,将特色文旅资源进行“转译”和“再包装”,推动文旅资源从形象宣传升级为内涵输出;另一方面,文旅资源推介还需要拓展传播渠道和主体,把握好新媒体传播规律,通过营造“处处是景、时时可感”的沉浸式宣传场景,实现文旅资源从“被看见”到“被记住”再到“被认同”的深度转化。

文旅IP打造需要强化情感共鸣。苏超成为江苏超级IP,通过彰显地域特色文化,让市民与游客在共享中实现了文化认同、情感共鸣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启示我们,打造文旅IP不仅需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质,更需要把冰冷的标识转化为有温度、能对话的情感载体。要深挖文化内涵,并将其提炼转化为特色旅游线路、艺术语言、文创产品等,引发受众对江苏地域文化的共鸣。要主动设计开放性强、参与门槛低的互动场景,引导公众基于文化内核进行二次创作和情感表达,让参与者更有归属感与认同感。

促进文旅消费需要深化场景融合。苏超对文旅消费的撬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日益增长的赛事流量转化为范围更大的消费增量,流量转化的背后是文旅体商深度融合。这启示我们,在“性价比旅游”逐渐成为国内旅游重要形式的背景下,扩大文旅消费需要做好做足融合的大文章。要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联动打造融合业态产品和消费场景,不断延伸文旅消费链条。尤其是立足“时间延展”与“空间拓展”双维度,创新消费融合场景模式,推动文旅消费向“多日体验”“全域消费”“全链条消费”升级,更好促进流量价值转化为消费价值。

旅游吸引物打造需要拓宽发展思路。现在,文旅发展已进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阶段。“为观看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的苏超经验启示我们,通过策划、培育和引入能持续制造话题的周期性事件,如体育赛事、音乐节等,只要具有品质特色、文化体验、情绪价值,就可以成为新型旅游吸引物。同时,要结合城市更新,有效整合和盘活存量资源,尤其是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打造可体验、可消费的沉浸式文旅场景,以场景营造替代景观堆砌,让一些闲置低效文旅资源转化成为旅游吸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