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文化和旅游厅专场,主题为“推进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作主发布,介绍文旅工作走在前、做示范的亮点成效和下一步打算,并回答记者提问。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钱钢、李川、钱宁参加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杨志纯表示,江苏外揽自然风光之秀,内得历史人文之胜,越来越成为人们“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旅游目的地。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文化和旅游新机构组建以来,全省文旅系统融汇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新实践,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文旅新答卷。
艺术创作生产形成“江苏现象”
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凝聚精神力量的内在要求。提出并落实对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规律、对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三个尊重”,建立完善财政投入、院团激励、人才培育“三项机制”,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苏剧《国鼎魂》、锡剧《烛光在前》等剧目连续获得全国文华大奖。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建成遍布街头巷尾的小剧场1156座,成为主客共享的“文化客厅”。面向全国构建“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美术书法品牌体系,创作推出大型美术长卷《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长江春色图》,特别是创新举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被誉为有史以来国内348个戏曲剧种集中交流演出、活态展现的首创之举。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展开“江苏实践”
江苏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世界非遗项目11项、全国第一。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累计有22项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常州寺墩遗址、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兴化草堰港遗址作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博物知旅”“水韵江苏•精彩非遗”展示季等活动,推动非遗在有效保护中更加活起来。依托全省361家备案博物馆、26家一级博物馆,展示传播文明、发挥教育功能,去年接待观众超1.12亿人次、保持全国首位。
文旅产业发展凸显“江苏特色”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和重大载体建设计划,“十四五”以来发布文旅重点项目285个,全省创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6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南京、苏州入选首批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适应疫后文旅市场发展新趋势,出台促进全面复苏“江苏文旅十五条”、促进入境旅游恢复发展“苏八条”等政策举措,策划举办贯穿全年的文旅消费推广季,创新推出“乡旅E贷”“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联合金融机构为525个文旅项目授信805亿元。全省创成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6家、旅游休闲街区9家,均居全国第一。在政策引导和消费促进综合效应下,江苏文旅市场持续回升向好,去年接待境内外游客9.4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分别增长8.6%和1.7%;文旅消费总额5366亿元,占全国的9.74%,占比全国第一。
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探索“江苏路径”
文旅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有文旅资源单体118万余个,其中自然资源景观占19%、人文资源景观占81%,这是江苏区别于其他省份的最大特色。聚焦江苏“水+文化”鲜明特质,发挥江河湖海资源禀赋优势,展开“两廊两带两区”建设,致力打造运河“美丽中轴”、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最精彩一段、“生态绿+海洋蓝”滨海美丽风光带、“太湖美”“美丽清纯洪泽湖”文旅魅力湖区。全省现有5A级旅游景区26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0家,均居全国第一。利用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黄海湿地、兴化垛田、昆曲、苏绣等“最江苏”文化符号,向世界讲好“水韵江苏”故事。同时,设计推出“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新标识,在央视和重要高铁站的旅游广告综合曝光超110亿人次,联合推出《游遍江苏》《你所不知道的“水韵江苏”》融媒体栏目,建好用好全球传播中心,推动“水韵江苏”精彩传得更远、传得更广。
文旅融合发展打响“江苏品牌”
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培育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全省创成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单位3家,无锡拈花湾、苏州“拙政问雅”、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连云港“大圣故里”等成为网红打卡地,“淮剧小镇”“只此周庄”“彭城风华”等受到游客青睐。以融合理念推进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成功举办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升格举办长江文化节,策划推出“运河百景”“长江百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三年来吸引游客超千万,成为江苏新的“闪亮名片”。同时,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0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6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3家,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君到苏州”文旅总入口等成为全国文旅数字化创新示范项目。
踏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省文旅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和“探索新经验”重大任务,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部署,更加自觉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以文旅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更好助力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
聚焦繁荣发展艺术创作 优化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进一步放大艺术创作“江苏现象”。
优化服务机制,打造全生命周期支持的艺术创作生产体系,搭建更多优质艺术作品、优秀艺术人才展示交流平台。
优化引导机制,创新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和江苏艺术基金项目资助机制,引导各级国有文艺院团开拓演出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优化组织机制,持续办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美术书法展、小剧场演出季等品牌活动,努力形成艺术精品和文化环境相互生成的生动情景。
聚焦文化为民惠民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工作重心下沉、文化资源下移,努力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均衡可及。
创新举办“家门口看大展”活动,组织举办文物精品展全省行和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基层巡展,引导头部文博场馆运用数字科技手段打造“无边界博物馆”,推出更多沉浸式互动性“逛展”新体验。
提升办好“家门口赏好戏”活动,创新“送戏下乡”方式方法,建立省级优秀剧目库,组织省级以上获奖剧目以及广受欢迎的新创剧目下基层演出,推动小剧场建设提质增效,让“文化大餐”更接地气。
深化开展“家门口享非遗”活动,利用非遗工坊、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传习场所等,深入开展非遗在社区、进乡村活动,促进优质非遗资源有效融入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和群众日常生活。
聚焦彰显文明价值时代价值 健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机制
始终以敬畏之心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更加有效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健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机制,组织开展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盘库建档行动,协同推进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和文化景观保护,推动文化遗产统一监管。统筹推进非遗研究、保护、传承、传播,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
健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挖掘阐释机制,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用更多有影响的考古重大成果实证“何以江苏”。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实施博物馆展陈提升工程,让博物馆更有“看头”。
健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高质量建设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深化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打造更多“留人见物有生活”的非遗体验空间和特色景区、历史文化街区,让城市留下记忆、人们记住乡愁。
聚焦扩大文旅消费服务 探索文旅融合、科技赋能有效机制
主动适应文旅消费新趋势新需求,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文化和科技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推出更多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巩固增强文旅市场回升向好态势。
一方面,在提升优质文旅产品供给能力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两廊两带两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域可游魅力新空间。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推动传统景点景区迭代升级,做强重点文旅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推出更多“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新型文化业态,丰富“文化+创意+科技”文旅新体验。
另一方面,在政策引领和消费促进上下功夫。落细落实《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现有政策,研究出台促进夜间文旅消费、提升入境游便利化体验感等新的增量政策。持续办好文旅消费推广季、乡村旅游节等促消费活动,加大文旅资源推介力度,进一步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推动游客“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让文旅市场更加旺起来。
聚焦强监管优服务 构建文旅领域治理长效机制
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努力营造安全有序的文旅市场环境,让游客在江苏游得安心、游得放心、游得舒心。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不合理低价游”“黄牛”炒票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有效监管,维护好文旅市场秩序。
做好优化服务文章,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推动热门景区和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推出夜游项目、增加弹性供给,缩短游客排队等候时间;引导热点旅游城市实现旅游交通无缝衔接,推出更多公共停车场(位),以富有温度、善待游客的服务,赢得良好形象和口碑。
(办公室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