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通达千里,运化古今。运河沿线的城市因运而生,因运而兴。
明清时期,发达的水路网络和便捷的交通条件逐步形成,商人巨贾、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汇聚而来,于是,会馆由此诞生。
运河悠悠,沿岸还有多少会馆遗产,它们的现状如何?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大运河(江浙地区)视野下的宁波会馆遗产研究》出版发行。
跟着运河君一起,看看运河沿线的会馆遗产。
第一座商人会馆出现在苏州运河畔
明万历年间,一座由广州商人自筹建造的会馆,在苏州阊门外山塘街拔地而起。这是大运河(江浙地区)最早的会馆。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苏州城内主要有两条线路与运河相连。其一,“运河南自杭州来,入吴江县界,自石塘北流经府城,又北绕白公堤出望亭入无锡界,达京口”。其二,“运河自嘉兴石塘由平望而北绕府城为胥江,为南濠,至阊门。无锡北水自望亭而南经浒墅、枫桥,东出渡僧桥交会于阊门”。两条与运河相交的水路在阊门附近交会,成为南来北往必经之地,使得阊门成为苏州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
《大运河(江浙地区)视野下的宁波会馆遗产研究》作者、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文博副研究馆员、南京大学博士丁洁雯说,元末明初,阊门内外已是商旅辐集之地。商业会馆作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在特定时期社会移民程度的标志和象征,最早出现在苏州阊门附近,也是势之必然。
随着各地商人的涌入,于是,作为全国性的大市场苏州,出现了大量由区域性商帮创建的会馆。潮州会馆、冈州会馆、大兴会馆、东齐会馆、江西会馆、宛陵会馆、漳州会馆、泉州会馆……苏州运河畔会馆林立。
明清时期,苏州会馆总数达61所,苏州一地明清会馆总数不仅在江浙地区是最多的,在全国同类的地方城市中也是最多的。
苏州全晋会馆
一座运河古镇聚集八省会馆
“运河悠悠千载渡,南来北往聚窑湾。”大运河之畔的窑湾古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隅。
西依大运河,东临骆马湖,三面环水。窑湾自唐代(618年)建置以来,已有1400多年历史,现存明清古民居834间,自然人文景观20余处,自古就有“南有周庄,北有窑湾”“苏北水域胜江南”等美誉。
窑湾古镇
1681年至1688年,清政府于骆马湖以北至淮阴地界,开凿中河、皂河,绵延100千米。中运河开通后,扼南北水路之要津的窑湾,成为大运河的黄金拐点。四方商贾,慕名而至,云集于此,往来贸易。这里成为商船必经的休憩港湾,补给物资、交流信息。窑湾古镇也因此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的主要码头、南北水运枢纽及商品流通的集散中心,八省会馆应运而生。
江西会馆
苏镇扬、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八省各具地域特色的会馆作为当时客流量巨大的“公共文化空间设施”,不仅是商贾云集、贸易繁盛的商业中心,更成为运河沿岸不同地域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桥梁与纽带。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如今,八省会馆还剩仨。来到窑湾古镇,仿佛一脚踏入历史的长河,两旁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融合了南北风格,诉说着隐藏在光阴里的故事。
会馆遗产“活”起来
运河兴,会馆兴;运河衰,会馆衰。
清朝末年,由于常年疏于治理、运河水量不足等,京杭大运河多有淤塞,河床变浅,漕运、交通功能日益弱化。随着海运的强化和铁路的兴建,大运河(江浙地区)作为国家南北交通干线的作用减小,由主线通航变为局部分段通航。曾经便利的水路航运走向没落,会馆也不再热闹,走向衰颓。
“作为依然留存于世的文化遗存,大运河(江浙地区)会馆以独特的视角,‘唇齿相依’地记录了大运河在明清时期的兴衰变迁。”丁洁雯说。
大运河(江浙地区)沿线还有多少会馆遗产?丁洁雯告诉运河君,她分6批次逐个调研了江浙地区13座沿运城市中的会馆遗产。大运河在江苏境内流经的城市自北而南分别为: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目前,江苏省内沿运城市现存会馆遗产34处,浙江省内沿运城市现存会馆遗产15处,共计49处。
会馆遗产的文化价值不可小视。遗存在大运河(江浙地区)的会馆,把原生地的文化风俗带到异地,在客籍人士与土著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整合与协调中,开展戏剧、饮食、商贸等交流活动,特殊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已与商帮文化糅合成独特的区域文化环境。这在丰富江浙地带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其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色,体现着文化的碰撞与对接,反映出运河对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大运河畔的会馆遗产在传承中“活化”利用,有的变成了博物馆,有的变成了文创空间,有的依然保留了演出传统,还有的被开辟为高档酒店……苏州全晋会馆连续多年举办“昆曲星期专场”展示演出、“吴苑深处”书场展演等,已经成为传播昆曲文化和评弹文化的重要窗口;杭州洪氏会馆开辟了茶室,扬州山陕会馆开设了若干独立的餐饮小铺,扬州岭南会馆开辟为高档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