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000014000271Q/2024-00139 主题分类: 公共服务
发布机构: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生成日期: 2024-06-17
文号 苏文旅函〔2024〕220号
名称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761号提案的答复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761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7-26 16:49    信息来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刘咏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和外地流入项目资源保护机制”的提案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江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多年来,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率先立法保护,推行科学保护,强化活态传承,在保护基础上谋发展、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坚持特色化发展方向,广泛凝聚起发展合力,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非遗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积极推进非遗政策法规和保护制度建设,全省共有60余部配套落地政策相继出台。以省两办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会同省人社厅、省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建设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联合省工信厅、省知识产权局等十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研究出台《江苏省非遗创意基地实施办法(试行)》《江苏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办法》《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组织编制江苏省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以顶层设计全面带动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我省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

二、名录体系建设逐渐完备。全省共有11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建成了四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现有国家级项目162项、省级项目1166项、市级项目2378项、县(市、区)级项目4899项;建立了与项目相对应的传承人队伍,其中国家级178人、省级820人、市级3359人、县(市、区)级5243人。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对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及时进行调整,进一步规范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管理,夯实传承保护责任。

三、保护方式和渠道不断拓宽。一是加强分类保护,开展江苏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和急需保护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二是推进整体性保护,分五批共建成1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三是加强数字化保护,完成70岁以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70个项目,借助数字化技术已整理存储记录成果总量为15.8T,通过在线浏览、媒体播出、口述史出版、举办记录成果展映月等形式对记录工作成果进行推广使用。

四、传承人群培训效益不断提升。自2015年起,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指导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等9所院校开展多个类别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班共150余期,培训人次过万。另外还从社会招募学徒,并遴选优秀人员由名师亲授成为传承人,给予职业保障,并依托省内部分高职、中专学校定向招收培养学员,强化非遗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非遗传承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五、非遗与旅游深融合发展持续推进。2021年起,在全国首创“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认定32个示范单位,共投入700万元扶持经费,相关经验做法被文旅部在全国转发推广,并评为2021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推进非遗融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各类旅游场所,推荐9个单位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认定省级非遗创意基地21家、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0家。

六、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明显。每年举办“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形式,组织开展展示展销活动,每年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认定雨花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等60个江苏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推动各地设立市级非遗工坊141个,县(市、区)级非遗工坊395个,带动就业人数12万人,年销售额425亿元。指导相关高校与县、区文旅行政部门合作共建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通过促进区域优势传统工艺发展来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进而带动地方行业整体提升。

七、宣传展示活动影响广泛。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传统节日,采取省市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与文旅部非遗司、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2024“点亮中国灯”——灯会灯彩迎新春全国主会场活动,组织参加“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中国非遗博览会等重大活动,连续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非遗展、长江文化节非遗市集,中国(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展,展现水韵江苏非遗魅力。与省广电总台联合打造非遗电视栏目《传承人》,全年播出优质节目52期;与央视共同拍摄《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网络影响力综合指数位列当晚黄金档电视节目第一名。

八、传承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建成各类非遗展示馆(厅)、传习所(传承基地)达583个。省财政非遗保护经费逐年增加,已由2007年每年400万元增至今年2000万元,对省级传承人每年发放8000元传习补助增加到10000元。成立由13个有关厅局组成的非遗保护工作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126名专家组成的各门类专家库。省级层面以及市、县(市、区)均成立或挂牌保护中心,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超过800人。

近年来,我厅在非遗系统性保护方面做出一定探索和实践,但随着外地非遗项目资源的流入,非遗保护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应对。

一是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团体作用。在全省范围内作一次全面深入的普查和梳理,了解并摸清省内非遗项目资源流动现状,尽快将外地流入非遗项目资源纳入流入地正常的非遗保护工作管理范畴,

二是对流动非遗资源进行动态管理。采取相应措施、完善相应制度、出台相应政策,对流动非遗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非遗项目资源动态化管理体系。

三是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各级名录。探索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建立适应非遗项目资源流动情况的保护机制,使之得到实质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您对“关于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和外地流入项目资源保护机制”的建议,为我们加强和改进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借鉴。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支持。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