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000014000271Q/2024-00135 主题分类: 公共服务
发布机构: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生成日期: 2024-06-20
文号 苏文旅函﹝2024﹞216号
名称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358号提案的答复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35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7-26 16:44    信息来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金云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乡村非遗特色 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经与省农业农村厅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江苏历史文化悠久,乡村非遗资源丰富。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精神,按照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办厅字〔2022〕11号)要求,高度重视乡村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建立健全非遗名录体系,深入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努力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乡村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不断完善政策法规措施。全省相继出台了60部配套政策措施,制定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江苏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办法》《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工作指南》《关于建设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乡村非遗工作的顶层设计,达到了创新、科学、全面、实用的目标。各地大部分地区也出台了非遗保护条例或非遗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乡村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

二是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争取中央资金超3.3亿元、配套投入省级资金达1.6亿元,扶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功组织碧螺春、雨花茶、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联合申报列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选推荐并经省政府公布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421项。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遴选认定第一批江苏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72项。对适合进行产业开发的苏绣、东海水晶等传统工艺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现已建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9个,省级示范基地25个。设立了宜兴陶瓷文化、同里水乡民俗文化、张家港沙上文化、金坛圩村文化等1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不断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能力。

三是注重传承人群能力培养。坚持师徒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采取短期研修培训、名师带徒长期培养、委托专业院校培养和社会普训等方式,提升非遗传承人群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与江南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9所研培院校开展乡村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共培训3000余人,帮助乡村非遗传承人开阔眼界,提高能力素养。鼓励部分乡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艺美术大师、乡村工匠、三带名人等跨界评选活动,涌现出一批德艺双馨的乡村非遗传承人。组织开展乡村非遗项目进校园、进基层等活动,邀请乡村非遗传承人讲座授课,现场展示项目技艺,加强互动体验,提高非遗传承人实践能力,强化保护传承职责意识。

四是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建设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苏文旅发〔2023〕127号),认定雨花茶制作技艺等60个项目省级非遗工坊,指导各地设立市级非遗工坊141个,县(市、区)级非遗工坊395个,带动就业人数12万人,年销售额425亿元。连续举办“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活动,拓宽非遗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年销售额5000余万元,带动富民增收。支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东海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建传统工艺工作站,发挥全省21个非遗创意基地作用,指导与传承人、非遗企业创新设计,推动非遗文创产品融入现代生活,不断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帮助传承人提高销售效益。

五是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彰旅,以旅塑文。2021年,在全国首创“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21年度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九龙口景区、南京小西湖历史风貌区等9个单位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秦淮灯会、溱潼会船项目先后获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举办第十五届江苏省乡村旅游节,创新推出四季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征集发布“陌上花开·遇画境”春季乡村旅游产品,推出3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特色非遗体验场所,彰显乡村旅游非遗魅力。推进遗产地农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和农业遗产特色旅游区建设,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等成为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您提出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深入贯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认真落实《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推进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推动乡村非遗植入旅游点位和场所,吸引游客来江苏感受乡村农耕文化,进一步提升江苏乡村非遗美誉度和知名度。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联合相关部门推动《江苏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落地见效,近期将重点围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划设、标识、保护和利用等,落实项目化管理,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二是注重资源整合利用。认真梳理统计乡村非遗项目动态情况,切实掌握乡村非遗项目、传承人变动情况,有序做好记录工作,适时推动社会共享。加强各地农遗数字化建设,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影像记录、复原和保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拍摄以乡愁记忆为主题的系列纪录片。指导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设计开发乡村文化电子地图,汇集形成乡村文化导览导航服务。

三是推动“非遗+”融合发展。引导全省各地围绕“乡间夏夜·寻清凉”主题,开展非遗研学等活动,打造非遗体验与旅游活动深度融合的乡村旅游新产品、新场景,促进乡村旅游夜间消费。围绕“农家冬趣·游购乐”主题,推动各地利用乡村文旅空间开展富有年味的非遗体验活动,推出兼具乡土风味和艺术水准的非遗文创商品,丰富乡村冬季旅游产品供给。鼓励各地建设本区域乡村非遗综合展示场所、专题展览馆、传承中心、体验基地、研学基地等,并纳入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组织省级非遗创意基地与传承人对接,研究一批融入现代生活文创产品,提高乡村非遗传承人经济收益。

四是加大宣传传播力度。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传统节日活动契机,组织乡村非遗项目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彰显“水韵江苏”地域文化特质。以江苏非遗微信公众号、电视专栏《传承人》等为传播平台,普及传播乡村非遗知识,打造立体化、多元化、数字化的乡村非遗传播渠道。继续制作播出江苏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宣传片,加强农遗产品推介,擦亮江苏“农遗良品”特色品牌。通过举办农遗文化节、建立农遗博物馆、打造农遗主题公园等,广泛宣传江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丰富农遗文化内涵。

您对发挥乡村非遗特色,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建议,为我们加强和改进乡村非遗传承发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借鉴。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支持。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