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000014000271Q/2024-00121 主题分类: 公共服务
发布机构: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生成日期: 2024-06-18
文号 苏文旅函〔2024〕202号
名称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4176号建议的答复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4176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7-25 19:26    信息来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吴灵姝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建议”收悉。经与省教育厅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也是非遗传承发展的有生力量。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的同时,将非遗融入学科教育,培育和扩大青年传承人群体;将非遗融入校园活动,引导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非遗的喜爱者、弘扬者和传承者。

一是改革管理机制增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活力。目前,我省共认定五批82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178人被认定为国家级传承人),各设区市、县(区、市)也分别认定了相应级别的代表性传承人。一些青年人也加入了代表性传承人行列,成为江苏非遗保护的领头雁。为了鼓励、促进和规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2020年我厅制定出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自2021年起,定期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给予传承补助经费标准的参考。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中,还建立了荣誉传承人制度,引入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增强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活力。

二是开设非遗专业和课程培养青年高级技能人才。2021年,教育部批准南京艺术学院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2023年,全省高职院校开设秦淮灯彩、针灸、泥塑等35门非遗相关课程;开设陶瓷工艺技术、传统建筑装饰等100多门传统工艺课程;30门传统工艺特色课程被列为“十四五”江苏省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近年来,省内各院校在非遗人才培养方面成果丰硕。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多名学生成为南京白局新一代传承人;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等非遗相关专业,累计培养毕业生近千人,为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等文博单位及南京云锦、南京绒花、秦淮灯彩、金陵刻经、惠山泥人等非遗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一大批优秀青年非遗传承人才。
    三是“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助推非遗进校园。鼓励学校美育特色发展,全省已建成江苏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338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128所;在我省高校建成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个、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0个;开设非遗保护传承相关职业体验中心32个。通过引入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开展非遗体验实践活动和技能传承展示活动、建设非遗项目学生艺术社团(工作坊)等举措,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的心灵,为培养青年传承人打牢基础。
    虽然我们在青年传承人群体培育、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中青年人偏少、非遗相关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青年代表性传承人培养。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积极营造尊重“工匠精神”、尊重非遗传承人的良好氛围,增强非遗传承人的荣誉感、使命感,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青年人加入代表性传承人行列。提高青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各类重大非遗展览展示活动的比例,为青年传承人提供更多学习交流和展示展演的机会。举办各类针对青年传承人群的培训班、技能比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习交流、拓宽视野,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更好承担起非遗保护传承人的重任。

二是优化专业布局改进人才培养。推动高校与非遗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教学工坊,与非遗大师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针对江苏各地对非遗人才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开设非遗项目专业。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在招生计划安排上向支撑区域特色非遗项目发展的紧缺专业倾斜。推动非遗课程“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提高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质量,让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让创新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不竭动力。

三是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特色学校和非遗实训基地建设,设立专项资金或给与专项补贴,引导更多传承人进入学校,开展非遗知识宣传和非遗技艺传授。通过大中小学一体化美育浸润行动,让更多非遗相关课程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体验非遗的魅力,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进学习兴趣。
    您对青年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建议,为我们加强和改进青年非遗传承人群培育培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借鉴。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支持。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