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000014000271Q/2024-00119 主题分类: 公共服务
发布机构: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生成日期: 2024-06-18
文号 苏文旅函〔2024〕200号
名称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4078号建议的答复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4078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7-25 19:23    信息来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郝春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文化发展及旅游相融合的建议》收悉。经会商省农业农村厅研究,现答复如下:

江苏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地。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可移动文物280余万件、非遗资源项目2.9万个、古籍450多万册,有苏州古典园林、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中国大运河(江苏段)世界文化遗产3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名镇名村43个,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62个,有数量列全国第一的昆曲、古琴、传统制茶技艺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11个。截至目前,我省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26家、A级景区23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9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0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创造更多经验。

一是坚持守正创新,增强融合发展的生命力。扎实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研究出台加强非遗保护工作、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建设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等实施意见。鼓励各地建设各类非遗展示馆、传习所583个,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示范性保护基地、研究基地65个,联合省农业农村厅认定首批省级非遗工坊60个。在创设21家非遗创意基地、10家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的基础上,推出20条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引导各地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吸引游客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现已认定32个省级示范项目,获评文旅部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文旅部还在扬州召开现场会推广江苏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统筹推进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先后公布三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25处、可移动革命文物9091件/套,联合省委宣传部推动制定颁布《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实施“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程,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强用好雨花台烈士陵园、周恩来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革命文化场馆,率先出台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指南,联合省发改委公布首批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和培育项目15个,让红色文化“打开方式”更加多元。

二是培育业态模式,保持融合发展的多样性。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探索实践,绘就展开“诗”和“远方”新时代画卷。围绕丰富人们“白天观美景、夜间看演艺”全天候旅游体验,创新推进小剧场建设,在全省建成1156个小剧场,并认定省级示范小剧场33个、小剧场精品剧目30个,我省推进小剧场建设经验做法得到文旅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同时,全省涌现出盐城荷兰花海《只有爱•戏剧幻城》旅游演艺、苏州园林版《浮生六记》、与文华大奖淮剧《小镇》同名的九龙口线下“淮剧小镇”等文旅融合新标杆项目。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提升工程,紧扣“品质提升、品味提档、品牌提振”,开展“苏韵乡情”休闲农业系列推介,打造“苏韵乡情”之“乡产”“乡游”“乡食”“乡宿”等细分品牌,加快推动文旅与农业、教育、科技、健康、养老、体育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将非遗和红色旅游项目与产品作为重要内容,先后建设了500个主题创意农园、100个农耕实践基地、100个康美基地、120个乡村休闲运动基地和10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培育了8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三是创新传播方式,提升融合发展的美誉度。立足“水+文化”这个江苏最大特质,设计推出“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新标识。组织拍摄制作“水韵江苏”系列文旅宣传片,亮相央视和重要高铁站,累计带动综合曝光量约110亿人次;策划推出“你所不知道的‘水韵江苏’”融媒体栏目,让“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在国内外更有知名度和影响力。“水韵江苏”全媒体平台,目前已在微信、微博、抖音、B站、快手、小红书、学习强国等平台开设官方账号19个,关注用户285万。同时,我厅牵头规划建设了“水韵江苏•苏心游”平台,由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承接运营,包含文旅产品信息查询、景区服务、预约预定、查找定位、在线体验等七大服务。从小桥流水青砖黛瓦,到苍茫平原楚汉豪情,江苏的美都装进了一部手机里。目前,“水韵江苏•苏心游”已上线公共服务功能33个、可预约文化场馆289个、发布活动日历上万条,开展活动百余场,公益活动服务超9万人次,平台将持续打造江苏文旅消费新阵地,积极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下一步,我厅将认真研究吸纳您的建议,深入挖掘文化遗

产时代价值,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在理念上前瞻谋划、紧跟时代,在实践上率先探索、务实创新,在成果上打造品牌、形成标识,扎实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一是持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一方面将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建设提升“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非遗创意基地和非遗工坊,启动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遴选展出一批传统工艺非遗品牌,探索开展“非遗在社区”“非遗进乡村”体验活动,更好推动非遗生活化存续、内在化传承。另一方面将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以贯彻实施《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为契机,建强用好雨花台烈士陵园、周恩来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革命文化场馆,策划推出一批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并组织联展巡展,打造一批“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同时,将持续推进“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二是持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带动,推出更多满足市场需要、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开发更多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坚持以乡村旅游为重点,采用“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节庆”等方式,深入推动非遗与旅游相融相促,将非遗富含的生活理念、民俗韵味、社会风尚融入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线路设计和旅游服务配套中,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需要紧密对接。发挥好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促进美食、演出、运动、康养等更多领域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展旅游生态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的旅游需求。

三是不断激发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近年来,我们顺应“文旅+科技”发展趋势,加快推动文旅行业“上云用数赋智”,大力发展云演艺、云展览、云直播、云旅游,打造了社保卡文旅“一卡通”、江苏智慧文旅平台、智慧旅游景区、“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等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示范项目。但文旅与科技融合互促还不够充分,对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支撑力还不够强。我们将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重点围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和智慧旅游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绿色旅游业态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在文旅领域广泛运用,培育更多“科技创新+文化创造”新业态新产品,打造更多“数字技术+文化创意”新应用新场景。

文旅融合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您的建议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借鉴。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支持。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