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20000014000271Q/2024-00109 | 主题分类: | 公共服务 |
发布机构: |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 生成日期: | 2024-06-12 |
文号 | 苏文旅函﹝2024﹞190号 | ||
名称 |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032号提案的答复 |
郑晶委员:
您提出的 “关于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领衔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提案收悉。经与扬州市人民政府会商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机遇、统筹谋划、积极作为,为保护、传承、利用、宣传大运河文化作出新探索实践,努力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始终坚持高位推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长分别担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全省上下把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高位协同、上下联动、统筹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制度建设。2019年,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出台《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制定《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和沿线8市实施细则,明确将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列为管控依据。淮安、扬州、苏州等市先后制定出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相关法规条例。三是注重规划引领。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各市分别制定出台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以运河水系为脉络规划遗产保护传承空间布局,将重要运河支线纳入规划范围。组织完成《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实施情况评估。
二、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一是全面摸清文化遗产资源底数。结合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历时两年系统梳理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分布情况和保存利用状况。截至2023年7月31日,我省大运河沿线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单体106.2638万个,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保单位41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单体5331个。二是持续推进运河遗产保护工程。实施大运河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以及非遗记录工程、传统工艺振兴工程。2017年以来,大运河里运河故道保护展示、洪泽湖大堤信坝遗址保护修缮等16个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给予宿迁龙王庙行宫、淮安板闸遗址、苏州盘门等39个遗产保护项目经费支持约1.3亿元。三是整治提升沿线环境风貌。统筹运河遗产保护和沿线生态环境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修复、文化旅游发展需求,规范大运河两线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支持引导运河沿线环境风貌综合整治,促进沿线城乡建设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
三、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一是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以大运河沿线区域为重点,以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为课题,加强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实证江苏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二是实施主题展陈精品工程。围绕展示江苏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近年来策划推出了系列主题展览。全国公布的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中,我省有12个项目上榜,数量全国第一。三是实施数字再现工程。引导沿线各地建设数字博物馆,运用数字孪生技术等拓展云上博物数字展览空间,推出“5G大运河”等一批数字体验新场景,让文化遗产更加可亲可感。
四、打造文化遗产传播载体。一是高水平建成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3年,中国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入馆参观人数突破420万人次,成为江苏文旅新地标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标识。二是创作推出优秀主题艺术作品。先后创作推出长135米、高3米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以及歌剧《运之河》、话剧《沧桑巨变》等一批优秀艺术作品,淮剧《运河岸边槐花香》获得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创作《大运扬州·琴鹤同鸣》等一批特色剧目,用艺术形式传播大运河文化。三是抓好品牌活动载体建设。已成功举办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累计走进现场人次约60万,线上受众人次超12亿。自2007年起,在扬州成功连续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把大运河文化传得更广、传得更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决扛起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的政治责任,锚定“让古运河重生”的核心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运河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式,推动江苏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走在前列,领衔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一是更高站位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走在前列。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会议精神,对照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典范的目标任务,积极担当作为、创新政策举措,助力大运河江苏段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建设示范样板。持续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凡涉及大运河的建设项目全面落实遗产影响评估和考古前置。加强运河周边环境管控,常态化跟踪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作进展。完成规划修编工作,推动大运河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及管理控制要求优化完善,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
二是更实举措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全面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引导各地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确保大运河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彰显大运河文化的文明价值和时代价值。结合开展2024年度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名录数据动态更新工作,持续推进大运河沿线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和研究梳理,系统掌握、持续更新资源分布、等级和保存利用情况。统筹大运河沿线相关考古研究力量,深化运河遗产考古调查,研究制订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范,将大运河遗产作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重点。持续推进“实施大运河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跟踪督导里运河故道保护展示、洪泽湖大堤信坝遗址保护修缮、三湾大运河休闲旅游度假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园、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等重大项目进展。
三是更大力度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弘扬。鼓励支持大运河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展示利用体系,使大运河江苏段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东方神韵的重要窗口。开展系统研究阐释,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合作,提升大运河文化阐释理解和研究水平,多角度挖掘和展示“千年运河”的文化底蕴、时代价值、当代形象。结合全省“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布局,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集中推出“运河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支持苏州“运河十景”、扬州“运河十二景”、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等彰显地域特色的重大项目,推动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在高标准建设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基础上,持续策划推出有特色、有影响的大运河文物系列专题展览,鼓励运河城市博物馆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立大运河文化专题展厅。继续办好第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全力打造新时代运河文明互鉴的新平台。紧抓2024年运河申遗十周年契机,推出大运河申遗十周年主题的线下线上活动,打造申遗十周年和运河主题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展览展示、视频作品等,展现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再现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您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建议,为我们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江苏打造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先进省份,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借鉴。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支持。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