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000014000271Q/2024-00099 主题分类: 公共服务
发布机构: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生成日期: 2024-06-13
文号 苏文旅函〔2024〕179号
名称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994号提案的答复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99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7-24 18:42    信息来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耿敏霞、王维婷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品质生活,扎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持续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让基层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印发《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苏文旅发〔2015〕49号),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清单和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文旅发〔2021〕152号),出台《江苏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江苏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印发《2023年全省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关于加强村庄规划引领依据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切实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组织推进和惠民政策扶持力度。11个地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近年来,全省各级文旅行政部门着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结合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部门职能,联合制定《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3年版)》;全面推进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新版本落地见效。在全国率先实现“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全省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总数均居全国前列。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22家,文化馆116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55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万多家,全省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十三五”初的0.16万平方米增加到0.37万平方米。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2023年已经达到6.9次,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值(6次)。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办公共发〔2023〕154号)要求,我厅组织开展了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以评促建,推动落实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主体责任,提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厅组织实施“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计划、“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通过“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相结合,在全省培育1000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建设老百姓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结合实施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行动,打造1000个城乡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居民游客“共享的文化驿站”。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工作中,我们逐年加大对乡村书房、乡村文化礼堂等空间倾斜力度,本着节约利旧的原则,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老旧乡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古戏台等进行更新改造, 2024年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中,乡镇(街道)、村(社区)空间占比达到40%,有效推动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提档升级。

三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愈加丰富。2021年以来,我们积极辅导和引导广大村民在农闲期间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演出活动,打造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乡村村晚”。今年,我省有9个点位列入春节“村晚”全国示范点、24个点位列入 “四季村晚”全国示范点,并同步组织各地开展省级 “四季村晚”系列活动,生动呈现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促进文旅融合,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我们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送戏下乡”已连续4年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每年省级开展“送戏下乡”2千余场,带动全省每年开展“送戏下乡”2万余场。为有效提升活动质效,我厅多次专题研究改进措施,今年增加了演出场次和经费投入,把“送戏下乡”的范围从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乡镇扩大至全省所有乡镇,省级开展“送戏下乡”增加至4千余场,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优势,在实现乡镇(街道)分馆全覆盖的基础上,理顺权责关系,优化资源配置,让更多总馆的文化活动、文化资源到分馆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今年将支持常州“秋白书苑”、扬州“24小时城市书房”打造为全省总分馆制建设品牌,进一步引领优质资源向基层覆盖。

四是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强化。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2015年7月,我省在《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办发〔2015〕49号)中明确:“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作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作为分馆,统筹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项目、人才等资源,在总分馆基础上,有些地区还拓展将设区市文化馆、图书馆作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心馆,打通了设区市、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和基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之间的资源互通渠道,使各地图书馆、文化馆具有专业技能的业务骨干、文艺人才更好参与、服务基层,提升了基层的专业人才力量。多地建立了文化馆、图书馆业务干部与基层综合文化站结对模式,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让县文化馆业务干部成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派遣助理,有效整合市、镇(办事处)、村(社区)各级文化馆(站)和文化网格资源,推动文化馆服务城乡一体,取得很好效果,被《新华日报》、人民网争相报道。鼓励各地积极采用灵活的人才引进模式充实基层文化站人才队伍。我省多地采用聘用制方式,积极引入基层紧缺的文艺人才。南京市江宁区为全区10个街道3个开发园区各配备1名共13名文化指导员,区财政每年安排街道(园区)文化指导员专项经费。镇江市开展了文化指导师工作,将在公共文化领域从事知识普及、技能传授、业务指导和组织管理等工作的志愿服务人员组建成文化指导师队伍,建立文化指导师管理和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文化指导师的引领、指导、带动作用,有效提升基层文化队伍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五是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覆盖率显著提升。2018年以来,我们搭建了全省文化馆系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江苏公共文化云”,经过5年多的运营,平台已拥有538万微信关注用户和365万注册用户,服务人次超10亿,全省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文化馆及1300余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300多个村综合文化中心入驻,发布活动15万余场,发布数字资源6万余个,开展直播4500余场,让更多农村群众在手机上可以方便参加线上艺术普及培训、点看优秀群众文艺演出,获取全省公共文化活动信息和服务。依托江苏公共文化云,打造多个“文旅e乡村”特色应用样板村。通过“文旅e乡村”系统深度整合、挖掘乡村特色文旅资源及特色服务,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品牌,对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在基层快速落地应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有条件的基层单位入驻,构建点、线、片协同发展的数字乡村新集群。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两位委员的提案建议,制定相关举措,补齐工作短板,推动我省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加大对农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支持力度,鼓励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保留和利用老井、古树、庭院、晒场等特色元素,对乡村老旧文化站、村文化中心、古戏台等进行更新改造,结合本地优势,引入乡村旅游服务、休闲阅读服务、非遗项目传承体验、地域特色文化展示等多元内容和服务,打造业态融合、特色明显、内涵丰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提升基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吸引力和服务效能。

二是进一步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我们将进一步理顺总分馆机制,推动文化馆、图书馆活动、资源下沉到乡镇(街道),更好利用总馆优势,丰富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站作为分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三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业务骨干培训。今年将开展“百馆千站”培训,分批对100名文化馆长及1000名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站站长开展培训,提升基层文化骨干业务能力和水平,为农村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四是进一步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路径。我们将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更好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以产业带人、项目留人、环境引人,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引入源头活水。我们将加强志愿队伍建设,支持非遗传承人、文化达人、文艺爱好者、优秀文艺团队、文化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五是进一步优化公共数字服务模式。创新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拓展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优化提升“江苏公共文化云”“江苏图书馆云”平台功能,拓展云展览、云演艺、云体验新场景,丰富数字阅读、智慧导览、网络直播、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服务方式,将数字服务与智慧场馆建设融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智慧化、精准化,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

两位委员对“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建议,为我们加强和改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借鉴。感谢你们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支持。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