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000014000271Q/2024-00085 主题分类: 公共服务
发布机构: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生成日期: 2024-06-11
文号 苏文旅函〔2024〕165号
名称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4162号建议的答复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4162号建议的答复
【信息时间: 2024-07-23 18:2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江兴林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融合地域文化资源,在教育领域探索现代文明建设经验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江苏地域文化内容丰富、特色明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智慧,将其与教育领域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能为现代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密结合江苏实际,主动扛起以文化资源赋能教育实践和积极探索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责任,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注入新活力、作出新贡献。

一、深入挖掘江苏地域文化资源,拓展在教育领域探索现代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我省拥有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截至去年7月底,全省共登记文旅资源单体118万余个,涵盖了自然景观、人文活动、文化遗产等地域文化类型,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占全省资源总量的93.33%。一是地域文化特质鲜明。全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大遗址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名镇名村43个、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可移动文物280余万件、古籍450余万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62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78名;公共图书馆118家、文化馆111家、备案博物馆355家、国家等级博物馆70家、美术馆48家、备案革命纪念馆46家;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基地213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2家,数量居全国前列;22项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出了龙虬庄文化、骆驼墩文化、顺山集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分期命名。二是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依法推进。今年以来相继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对不同类别的红色资源提出了明确的保护利用要求,构建了以名录管理为重点的红色资源调查认定等制度,为加强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工作,强化红色资源宣传教育功能提供了明确指引和法制保障。通过江苏智慧文旅平台,依法动态监测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实现在线实时监管,进一步夯实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基础。先后制定出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措施,切实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三是教育实践基地深耕培育。目前,省内高校已建成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0个、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0个。如南京大学紫砂基地、东南大学古琴基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剪纸基地等根据自身特点在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6个维度,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近年来,我厅联合省教育厅通过革命文物资源进高校、进思政课课堂,共同推进文物资源禀赋创造性转化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共建实践教育共同体。2022年以来遴选推荐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成功入选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开展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示范和精品项目名单,14家备案博物馆、纪念馆被省教育厅等10部门评为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二、注重融合江苏地域文化内容,集聚在教育领域探索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用好用活地域文化资源,注重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社会教育体系,提升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对地域文化的学习认知与精神力量。一是统筹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和文旅融合发展。整合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特色乡村和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等红色资源,融合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旅游业态,推出2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开展“百年百场—群众文艺作品巡演”“大地情深—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万场文化活动进农村”“广场舞大会”“四季村晚”等主题文化活动。在省委党史工办、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等战略合作单位支持下,开展江苏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联合开展《文物里的新四军抗战故事》征稿活动,生动讲述革命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彰显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完成第一批文物主题游径遴选,形成江南水乡·斗米尺布、新四军东进北上等10条江苏省第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名单和资源目录,并积极参与国家文物局试点的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申报和建设工作。联合省发改委印发《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指南(试行)》,评估认定两批次共11个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和11个培育项目等,极大丰富了广大学生和群众对红色文化以及革命精神的营养需要。二是注重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红色基因库功能。2022年以来,策划推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线上线下融合的革命文物精品巡展,先后组织开展“永远的‘儿童号’—姜堰小学捐机纪实展”“擎旗江苏—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展”进校园,“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巡展”北大红楼首展仪式和“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淮海战役支前文物展”走进复旦大学等活动,通过“宣讲+文艺”“主题+专题”等方式,多层次、多元化推进文物史料与观众互动,用朴实的语言、感人的红色故事和模范典型人物相结合,为师生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持续深化“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培养“种子教师”,促进博物馆文物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更好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效果。2024年春节期间,我省各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旅游活动紧密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展“纪念馆里过大年”“红色手作课堂”、红色非遗资源“在社区”“进乡村”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革命纪念馆接待游客数量同比2023年春节假期大幅上升,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81%,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三是积极打造主题文化教育产品。我厅联合省文明办、省网信办、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共同举办第二季“博物知旅”主题活动,组织全省博物馆推出“乐享博览、体验博学、记录博闻、共享博韵”四大系列文旅融合项目,充分发挥“博物知旅”主题活动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化文旅融合、促进文旅消费、探索现代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去年全年累计举办线上线下考古类研学游活动43场,吸引学生和社会公众2600余人参与;举办线上线下考古知识讲座29场,现场参与听众5000多人,线上参与人数逾300万人次;推出《三星眩耀—金坛三星村遗址特展》《骆驼墩文化和她的时代—骆驼墩文化遗址考古特展》等专题考古展11个,累计接待观众24万人次。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培育革命文化“种子教师”,在“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增设“深化馆校合作服务大思政课”专栏,打造红色短剧展演月,让青少年在纪念馆内以实境教学展现红色教育润物无声的魅力。周恩来纪念馆联合教育部门开展“知周”“学周”“行周”系列活动,“沿着周爷爷足迹前进”“周恩来班精英学子修学团”“周恩来崇高品质小小传承人”等研学活动,成为全国青少年来淮研学实践的“必选项”。南京博物院结合学龄前儿童和大、中小学生的兴趣及认知特点,策划推出“古人的四季之趣”“丝路的故事”“中华文化的力量”“镇院之宝赏析”等系列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博物馆深入探索、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热爱和传承中华悠久历史文化。

三、创新开展江苏地域文化活动,推进在教育领域探索现代文明建设的传播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创新开展地域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播方式上持续用力,精心打造一批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文化品牌活动和沉浸式、互动性文化智慧体验新场景,以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为现代文明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创建新媒体平台服务文化教育传播。创建“水韵江苏”新媒体平台,办好“水韵江苏”学习强国号,及时推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大工作。开展“革命文物看江苏”融媒体传播展示系列活动,开设“我看革命文物”“我听革命故事”“我访革命旧址”“我传革命精神”四个子栏目,2023年该栏目共发稿103篇,其中16篇入选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总阅读量达20余万次。以舞台呈现的方式,用讲述、音诗画、情境演绎、歌舞等艺术表现形式,引导青年学生走进革命旧址和革命纪念馆,读懂革命文物、讲述革命故事。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以来,在新华日报、交汇点等媒体开设了“蘇从哪里来”“源流”“探源江苏·E起考古”等专栏,新华网、学习强国、中江网、水韵江苏等媒体对江苏地域文明开展深度解读,对探源新成果进行及时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省内媒体推出江苏地域文明探源成果报道超过100篇,全网点击量累计近亿人次。“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系列成果”入选“2023年江苏省十大新闻”。二是注重以特色活动引领文化教育传播。近几年,我厅联合省委网信办、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省广电总台先后举办了“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见证新时代—新物件里的江苏故事”“文物印初心 青春颂风华”等活动。其中,依托“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和江苏学习平台开展的“革命诗词知多少”挑战赛活动,2个月时间页面全国总点击量超592万,全国累计答题人次超3.7万,累计答题次数超10万;同步联动开展“革命诗词进校园”活动,邀请相关专家走进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唤醒学生文化情思,扩大江苏革命文物“传播力”。活动期间,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中国江苏网开设“我读革命诗词”栏目,每日挑选经典革命诗词,以文字赏析、音频等形式立体呈现,成为红色文化教育鲜活、生动的教材。三是协同共建推进文化教育传播走深走实。我厅注重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合作与联合攻关的理念,加强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学科充分交叉,协同开展古环境、生业经济、手工业以及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研究,文物信息获取水平大幅提升,拓宽了地域文明探源研究范围,助力文明探源走向深入。指导支持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南京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新四军纪念馆和盐城师范学院新四军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在文物科研课题、革命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实验室建设、革命纪念馆展陈、精品巡展、数智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共同打造红色资源研究高地、红色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凝心聚力、铸魂育人作用。

下一步,我厅将认真研究吸纳您的建议,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时代价值,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奋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成为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一是我厅将联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水韵江苏·经典诵读”活动、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申报工作、组织红色研学精品思政课遴选和推介活动,将精品课程和优质视频资源作为“大思政课”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程资源,供广大师生学习使用。持续深化馆校合作,培育打造一批“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主题课件,进一步挖掘阐释红色资源的历史内涵,多维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共建共育共享文化资源平台,实现全域化融合、多元化发展,努力拓展江苏地域文化教育资源转化利用和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二是完善“馆校合作”长效机制,构建品牌服务项目、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统筹全省考古力量,持续推进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把江苏地域文明放到国家全域、中华文明全景、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来研究,进一步强化多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以更大力度深化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研究,充分展现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提炼展示江苏地域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三是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策划推出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重点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江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光荣历史。支持举办“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新四军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巡展”“胜利的那一天——庆祝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革命文物联展”等活动,推进红色文化教育深度发展。开展“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活动,组织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的“改革开放有大港 ‘一带一路’写华章”和无锡博物院的“展红色书信 传革命精神”赴新疆办展,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办好“水韵江苏”强国号“革命文物”专栏,组织开展“革命文物看江苏”融媒体传播展示系列活动,会同省水利厅、省妇联、省侨联、上海铁路局开展“共和国印记”系列主题活动。联合省委宣传部、新华日报社共同举办新时代红色故事创作大赛,遴选创作一批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红色故事,通过邀请我省优秀讲解员走进校园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典型,不断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您的建议为我们用好用活江苏地域文化资源,持续用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借鉴,感谢您对文化、文物和旅游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