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扬州启动

发布日期:2024-06-24  10:06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6月22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主办,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文物古迹司、考古司、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扬州市委网信委、人民网承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扬州启动。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庄荣文,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许昆林,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于绍良,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活动并致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出席活动。



  许昆林向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苏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多次在江苏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嘱咐我们要“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守护大运河碧波长流是江苏应尽之责、必为之举。我们将持续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打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江淮生态大走廊和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样本”,让大运河成为读懂“盛世中华”的重要篇章,用运河两岸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现实成果,描绘文化强国江苏长卷、展现美丽中国江苏画卷、书写造福人民江苏答卷,诠释好“何以中国”的时代命题。

  李群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年来,中国致力加强大运河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布专项规划,制定保护法规,强化大运河保护管控力度,指导建立大运河博物馆合作机制,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大运河保护的“中国经验”广受国际赞誉,古老运河焕发出澎湃生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宣传传播。要坚持保护第一,进一步摸清大运河文物资源家底,推进立法进程,落实保护责任;秉持传承优先,丰富博物馆展览展陈,突出科技运用,创新传播方式,阐释大运河突出普遍价值和保护理念;加强交流互鉴,推动“走出去、引进来”,让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活动创新展现方式,以扬州弹词为串联,围绕“通江达海”“工开万物”“水润华章”“护我安澜”等主题开展,在专门设置的 “江苏时刻”环节,拾峰公布了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江苏段重要考古成果。

  10年来,江苏3项成果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建城、兴业、文化等方面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城依河而建。唐代官河、蜀冈北门、桑树脚大型建筑基址等遗址,揭示了大运河造就的“天下之盛”唐代扬州城。下邳故城、溧阳古县、盱眙泗州城等城镇遗址反映了大运河主干和支线在江苏境内交织成网,在塑造“水韵江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业缘河而兴。淮安板闸是目前发现的全国唯一木板衬底的水闸遗址,见证了数百年漕运的兴盛与变迁。苏州元和塘古窑烧制的“金砖”由大运河运送,成为紫禁城御用物料。大丰丁溪、东台缪杭等近百处盐业遗迹,揭示出两淮盐业与大运河共兴共荣。

  文因河而盛。南京西街六朝城门、镇江铁瓮城、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等遗址遗迹,揭示了江南早期运河孕育的都邑体系。苏州黄泗浦、樊村泾等港口遗址实证了大运河连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力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活动期间,与会嘉宾参观了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该展经国家文物局指导,由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携手沿线8省(市)共24家文博、考古单位,联袂推出240余组最新考古出土文物。据不完全统计,新时代以来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开展200余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7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处。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寻迹”“探胜”“见证”“融汇”,分别从大运河水工及附属设施考古、大运河城市考古、大运河工商及海丝考古、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四个视角,集中展示新时代特别是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运河考古成果,全面阐释新时代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新变化和新成就。

  作为活动的重要环节,6月23日“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直播活动正式开启。在大运河江苏段直播现场,观众跟随策展人和考古学者一起,先后走进 “运载千秋”展览、苏州陆慕元和塘窑址、淮安新路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深入了解新时代特别是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运河考古成果,实证明清时期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重要地位,展示苏州自古以来“产城人河”和谐发展的历史脉络。寻迹古代运河、探胜考古成果、见证交流发展、融汇传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