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东光段全长36.98公里,保留了最原始的北方运河风貌,被称为“最美运河段”。
6月11日,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连镇镇的大运河畔,碧水潺潺、树影婆娑。记者站在运河西岸眺望,对岸一座约三人高的大坝展现在眼前——东光县连镇谢家坝。
俯瞰大运河东光段
谢家坝建于清朝末年,位于连镇镇运河五街、六街交界处,南运河东岸,坝体全长218米,厚3.6米,高5米,是大运河河北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两个遗产点之一,也是河北省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
在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内,谢家坝筑坝模拟场景。
“它应用的是古代一种相当成熟的筑坝技术——‘糯米砂浆’筑坝技术。”东光县连镇镇副镇长于澄说,谢家坝所在地是典型的险段,没有大坝前,河道经常决口,危及堤旁村镇。清朝末年,谢氏乡绅捐资,从南方购进大量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粥加灰土与泥土混合筑堤,堤坝整体稳定性好,堤坝建成后,再无决堤,沿用至今。
在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东光县连镇镇副镇长于澄介绍“三弯抵一闸”沙盘模型。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摄
谢家坝位于大运河的拐弯处,在大运河沧州段,这样的弯道有200多处。这些弯道蕴含了中国水工的又一智慧“三弯抵一闸”。弯道可以有效减小河道高度落差,保证行船更平稳,同时消解水势,减少堤坝受力。
谢家坝坝体
近年来,东光县深挖大运河文化内涵,依托谢家坝“糯米大坝”遗产区位优势,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带、运河生态景观带等,陆续打造了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大运河森林公园等,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运河画卷。
大运河畔,谢家坝附近,堤顶路的东侧,一栋红墙灰顶的建筑引人注目。这里便是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
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内的谢家坝剖面图
“这个展示馆外立面的一部分模仿了夯土结构的墙面,与谢家坝的夯土结构相呼应。”于澄介绍,该展示馆于2021年6月底建成,馆内分为世界奇迹、济运护漕、南运雄风、京杭保障四部分,通过实物、文字、模型等形式来展示介绍谢家坝以及运河沿线的特色堤坝。
为了做好谢家坝的“保护”文章,近年来,东光县开展谢家坝本体保护、周边提升工程和千年古镇更新工作,并挖掘申报非遗项目,留住东光运河历史文脉。同时,持续做好运河沿线活绿增绿,对运河沿岸进行补栽绿化,加大日常养护力度,并对坝体本身、边坡、坝体堤顶进行环境清理,保持坝体的原真风貌,形成蓝绿交织、林水相依的运河绿廊。
深挖文化内涵,活化非遗展示,焕发运河新活力。东光县加强东光段大运河沿线雕花泥塑陶球、观州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进一步增强非遗保护传承能力。推进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实施动态管理。
为了实施大运河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东光县开展雕花泥塑陶球、观州泥塑等非遗项目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同时,加快建设非遗传习基地,在油房口村建设大运河陶球展览馆、沙家门武术传承基地等,让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东光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李雅娜介绍,接下来,该县将继续按照《河北省大运河保护规划纲要》抓好遗产保护,推进文旅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以“北方最美运河”为目标,打造原生态的美丽运河、魅力运河、多彩运河。
“国宝里的大运河”全媒体报道由现代快报发起,联动北京广播电视台、每日新报、河北日报、齐鲁晚报、大河网、大皖新闻、都市快报等大运河沿线八省市主流媒体,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