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积淀深厚,文物资源富集。自11月28日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推进会以来,根据省普查办最新复查率要求,在南京市普查办的指导下,全市扎实推进“四普”实地调查工作,用脚步丈量历史,做中华文脉的忠实守望者。
12月2日,栖霞区普查队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抱着赓续红色基因的使命,探访了栖霞街道的“十月村毛泽东塑像”,跟随“四普”脚步,一同瞻仰革命印记,重温伟人之路,点燃红色激情。
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当时栖霞区的太平村视察调研,提出“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号召。太平村村民立即联合邻近各村组织起区内第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定名为“十月高级农业合作社”。
1967年,由当时的十月人民公社农民自筹资金、南京工艺雕刻厂高级工艺美术师朱至耀等设计制作,在当年站立的山岗上竖立了“毛主席挥手指点江山”水泥塑像。
普查队员秉持着对这处革命遗迹的“敬畏”和对“四普”工作的“责任”,用现代设备“钉下”革命文物的历史方位,用图文信息“刻画”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
12月3日,溧水区普查队员们,踏上了探寻宋元古桥——长乐桥之旅。长乐桥,位于溧水区东屏街道长乐村,200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长乐桥县东北二十五里。该桥距今已有760年历史,是南京地区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座古桥。桥身两侧还保留了部分螭首,其中一个是元代遗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桥头残留着一截石碑底座,形状像龟,名叫赑屃。可惜,龟首已经断离,只留下半截身体。
长乐桥建于秦淮河支流二干河上,民间有“大水没过长乐桥,南京城里不安宁”的说法。桥的两端连接着南京到杭州的古驿道。如今桥头残留的青石板上,还留有深深的车辙印,可以印证当年古桥交通运输的繁忙。一座古桥,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信息。这也正是文物保护的意义所在,是文物工作者价值所在。
初心恒在,步履铿锵,南京市持续借力“四普”工作,在大地寻踪文物瑰宝,传承文化薪火。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