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积极推进不可移动文物“应保尽保”,12月17日,扬州市对考古发现的子盐码头进行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
普查队员在详细了解考古发掘情况,查阅了隆庆《仪征县志》、道光《仪征县志》、《仪征水利志》等文献资料,初步掌握文物历史信息后,在现场利用RTK、无人机、测距仪等设备详细勘测和记录了各项数据。
子盐码头遗址航拍
子盐码头遗址位于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城南社区,是一处明清时期运河水工遗址,始建年代不详,复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9),道光二十九年(1849)废弃。发掘出来的码头长80米,宽4.8-5米,由踏步石梯和垂带石组成,踏步石梯残存十三级台阶,码头两端及中部共有四块条状垂带石。
清代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雅雨堂集》收录时任江南河道总督高晋撰文的《仪征县都会桥子盐码头碑记》中记载:“九龙、都会二桥之间,則小船之总汇也。其地旧为子盐码头,桥之西趾,岁久毁圮。……。经始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即于是年九月初二日,告成。”清末民国初邑人朱晴初《真州道情词》中记载“出南门、慢步游、走河西、到码头、都会桥下水悠悠、东边有座关帝庙、西有星沙看戏楼、城隍宫紧靠河边口、泗源沟通商巨埠、看长江水向东流”。
子盐码头遗址南段
子盐码头遗址东连都会桥、拦潮闸,西连九龙桥,是长江、运河交汇处的重要历史见证,在大运河、长江航运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目前仅存的江北运口遗迹,对研究和展示大运河、长江航运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子盐码头保护展示(效果图)
仪征市按照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邀请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团队编制了《仪征城南大码头核心区城市设计》,深度发掘子盐码头等文物遗址的丰富价值,充分保护好、利用好这一稀缺文物资源,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目前,仪征已完成138处三普文物点现场复核工作,下一阶段工作重心将转向内业整理和新发现文物点的认定登记中,在保质、保进度的要求下,持续推进仪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序开展。
(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仪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