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送戏下乡” 4308场走进全省718个乡镇 水韵江苏戏韵悠扬润乡村

发布日期:2024-11-07  17:55    信息来源:扬子晚报

在水韵江苏的广袤大地上,一场场“送戏下乡”惠民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些充满温暖和力量的文化之旅,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滋润着乡村大地,为百姓送去了无尽的欢乐与文化滋养。

记者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2024年,“送戏下乡”连续第4年被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为更好推动实施这一文化惠民工程,省文旅厅全面落实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在提高“送戏下乡”质效的同时,惠及更多基层群众,不断提升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和满意度。



据介绍,2024年省级“送戏下乡”范围从原来的全省经济薄弱地区乡镇扩大至全省所有718个乡镇,实现全省乡镇全覆盖。按照每个乡镇不少于6场安排,送戏总场次由去年的2508场大幅增加至4308场。为充分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省文旅厅坚持每场5000元省级补助标准不降低,省级补助总经费由去年的1587万元增至2154万元。同时,建立省级“送戏下乡”优秀剧(节)目库,主要从获得“五星工程奖”、文华奖等省级及以上奖项的剧目中遴选优秀剧目,并明确要求各地在送到每个乡镇的演出中,至少有1个剧目从库中产生。在保质保量推进“送戏下乡”活动中,江苏各地纷纷推出有力措施,让活动真正成为文化惠民的精彩篇章,在新时代的“水韵江苏”大舞台上,为增强基层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描绘出一幅弦歌声声、丝竹悠扬的美好图景。



“送戏下乡” 实现全省乡镇全覆盖

4月25日晚,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月城镇,水韵路和文化路交会处的民生广场人头攒动,由省文旅厅主办,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江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24年省级“送戏下乡”首场演出在江阴市隆重举行,也正式拉开了2024年省级“送戏下乡”的序幕。台上锣鼓铿锵、戏韵悠扬,演员们轮番登台表演,婉转动听的唱腔和精彩传神的表演,为广大群众带来一场精神上的“文化盛宴”。从8月起至10月,由常州市滑稽剧团带来的滑稽戏《全家福》《时来“孕”转》在武进区洛阳镇、雪堰镇、湟里镇、前黄镇、礼嘉镇、湖塘镇、牛塘镇、嘉泽镇陆续上演12场。9月23日,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开启了锡剧《云水谣》惠民补助专场演出的序幕,该剧将走进锦丰镇、塘桥镇,让民众在家门口就观赏到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以往,省级“送戏下乡”只送到省内经济薄弱地区,今年首次将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地区纳入到省级送戏范围,实现了全省718个乡镇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据统计,截至目前,已完成省级“送戏下乡”3672场。“送戏下乡”不但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把公共文化资源送到了百姓身边,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部分地区在按照省文旅厅下达的每镇6场任务基础上,自我加压,增加送戏场次。今年徐州市文广旅局推进为各县(市)区分别送1场高质量的文艺演出,沛县除了给每个乡镇送6场戏外,另外为每个乡镇再增加6场戏,同时还积极筹措资金,为基层乡镇建设灯光、音响等演出设备齐全的固定大舞台。徐州铜山区为了让更多的农村百姓看到精彩的文艺节目,做到“送戏下乡”“一村一场”。

精品剧目 连台好戏送到群众心坎上

为了让百姓看好戏,省文旅厅精心遴选好剧目,建立省级“送戏下乡”优秀剧(节)目库,从获得“五星工程奖”、文华奖等省级及以上奖项的剧目中遴选优秀剧目纳入送戏范围,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

徐州各县(市)区为了提高省补送戏质量,积极点单省级院团的大型现代梆子戏《母亲》、大型清装历史剧《大运河畔·户部山》、大型柳琴戏《窑湾往事》等优秀剧目送到镇村。淮安强化文化产品“供给关”,通过“淮安市文艺院团惠民演出展演月”筛选出淮安市淮剧团、涟水县淮剧团等一批专业院团和优秀群文演出团队参与演出。围绕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开展“精品创作”工程,聘请知名戏曲专家、剧作家、非遗戏曲传承人等文化艺术人才,精心创作打磨演出节目内容,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群众身边事,演好群众身边人。在宿迁,各县区文旅部门组织了淮海戏、泗州戏、柳琴戏、淮红戏等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进乡镇、进村居。从省级“送戏下乡”优秀剧(节)目库中精选淮海戏、淮海小戏《借靴》、《面》,淮海戏《刑场上的党课》、泗州戏《遗产》等精品剧目,配合传统剧目《皮秀英四告》《卖甜瓜》《三婆媳》《小姑贤》等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同时,各地还结合安全生产、乡村振兴、文明新风等主题,编排了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小品、曲艺等文艺节目,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文明乡风。



文化惠民,重在精准。“送戏下乡”,不仅要让乡亲们看到演出,更要看到“想看的演出”。如何让老百姓看到真正喜欢的戏?张家港市“村村演”“周周演”文艺惠民项目将群众“点菜”与政府“上菜”紧密结合。围绕群众喜好和全市文艺创作实际,结合每年重点主题,精心设计多主题不同系列节目套餐和文化产品,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出“精彩码上看”线上点单程序,供各村、社区、企业、商业点、景点等单位线上点单,文旅部门根据群众点单情况进行统一派单,实现精准、高效服务。在供给对象方面,细分服务对象,根据青少年、老年人、成年人等群体,设置不同服务内容,满足不同群众的文艺“味蕾”,不断提高供给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为确保演出内容贴近群众,淮安通过实施全市演出团队、文艺节目等资源整合,积极落实“群众点单、精准配送”服务模式,各部门、单位互相配合开展群众满意度调研,根据群众真实需求制定便于组合、易于调度、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节目套餐,采用团队轮换设备不变方式,实现多院团、多点位、多节目的“高频高质”交叉集中演出,通过“集约化”演出进一步提升“送戏下乡”工作效能,扩大覆盖面,切实增强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截至目前,已完成347场,受到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依托群众文化时代需求,泰州连续9年投入8400万元改革升级“文化惠民券”政府资助工程,创新实施点单式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按照“群众点单、基层报单、部门派单、主体接单、观众评单、政府买单”的模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

“送戏下乡” 唱响乡村文旅融合“大戏”

作为2024年“送戏下乡”的活动亮点之一,省文旅厅积极引导各地文旅部门将戏送到更多的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和景区景点,丰富乡村旅游的活动形式,让游客在饱览乡村风光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各具特色的戏剧演出。尤其是通过地域特色浓郁、故事呈现奇巧、表现形式活泼、凝聚人文风情的地方戏,如梆子、柳琴、淮海戏、淮剧、锡剧、苏剧等,将地方戏塑造成为了解认识感知江苏文旅的一扇窗口,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送戏下乡”的主客共享。通过加强“送戏下乡”与乡村文旅相融合,既“富脑袋”,也“富口袋”,用艺术的力量联结城市和乡村。



江苏各地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送戏下乡”与文旅融合的实践。苏州吴中区在中秋佳节前夕邀请昆山昆剧院在木渎虹饮山房举办演出,国庆前夕于东山陆巷古村举办民乐专场演出,国庆期间漫山岛也举办了弦乐专场演出活动。这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也为戏曲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张家港,“送戏下乡”同时融合小剧场演出、夜经济文艺演出等形式,配套举行沉浸式演出体验、文化集市、体育体验等多个活动,增加文化艺术、非遗保护、体育锻炼普及互动等内容。常熟的“送戏下乡”走进了商业街区、特色历史街区,将文化与商业相融合,带动街区人气,促进文旅消费。同时融合到体育赛事中,赋予文化元素,在尚湖马拉松赛道演出当地非遗文化节目,成为赛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国庆期间,在盐城大纵湖景区,由盐都区群艺馆、盐城市淮剧团的文艺志愿者们表演的精彩戏曲、歌舞轮番上演。在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盐城市淮剧团通过淮剧新唱、花车巡游、国风舞蹈等多种形式,打造了一座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融合的欢乐场。据介绍,近年来,盐城盐都区通过整合盐城市淮剧团、盐都区群艺馆优质文艺资源,创新实现场团融合,充分挖掘盐都文化元素,将淮剧、曲艺等艺术融入到景区演出,为景区量身制作了《开城门迎宾》《水上婚礼》《四喜汇纵湖》、大纵湖锦鲤等文旅节目或NPC,实现了景中有戏、戏中有景。南通通过精选“送戏下乡”点位,结合乡村旅游重点村、开放式景区广场等地段,在节假日、乡村旅游节重点活动等时段,举办融合性演出活动,将“送戏下乡”以更多样、有趣的形式呈现。助力乡村旅游,为基层群众丰富节庆假日文化生活的同时让“送戏下乡”惠及更多群众、游客。



积极培育 优秀群众文化团队

演出要靠队伍,关键还在基层。优秀的群众文化团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力军,是群众文艺创作的核心力量,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鲜活名片。“十四五”以来,省文旅厅启动了“双千计划”,也就是通过五年时间的培育,打造一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培育一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团队的目的就是建设“老百姓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也就是随时随地可以为老百姓表演节目,这也是“育文化”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省文旅厅通过开展团队负责人培训、选派专家到各地面对面辅导、组织团队巡演汇演,大大提升了群众文化团队的创作和演出水平,让更多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展示者、欣赏者、分享者,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专家志愿者结对辅导走进南通通州,通过对节目的深入剖析,专家志愿者将自身丰富的舞台经验与节目特色相结合,细致耐心地为演员们逐字逐句示范和指导,在咬字轻重、观众互动、舞台调度、情感表达、动作编排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淮安结合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工作,除组织现有国有文艺院团开展“送戏下乡”之外,还大力培育乡村群众文化团队,帮扶打造特色文化活动。每年组织线下戏曲培训、戏曲排演观摩、角色体验互动等面对面“结对子”培训辅导不少于2次,评选优秀团队参与“送戏下乡”活动;支持农村地区小剧团、戏曲社团和戏曲表演队等多种类型业余表演团队发展,进一步增强农村戏曲传承发展的自我服务能力,让群众多渠道、多途径参与戏曲体验。

以省级专家志愿者走进来为契机,泰州优选市级群众文化专家志愿老师,对入选全省56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深入开展实地帮扶辅导,从作品创作、音乐编辑、道具设计、舞台呈现全方位对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创演作品进行专题、交叉、结对培育,加快提升群众文化团队综合服务水平。注重加强群众文化团队“以赛促练、以练为战”的培育氛围,坚持每年开展优秀节目展演、新创文艺调演、市民文化调演等各类群文赛事,用竞赛激发挖掘群众文化团队的精品创作水平,用实战锻造提升群众文化团队的综合服务能力。



打造多元化惠民服务体系

江苏各地多措并举构筑广覆盖、多层次的“送戏下乡”惠民服务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提供,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文化偏好等特点,合理安排演出场地和场次,有针对性地提供文艺节目,力争使“送戏下乡”覆盖面更广、演出质量更高、受惠群众更多。

苏州太仓地区群众历来有着“听书”的习惯,多年来,太仓21座文化书场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成为太仓文化惠民服务的一大亮点和特色。通过多年持续推进,太仓已成功打造“欢乐文明百村(社区)行”“公益书场”“戏曲进校园”等一批“送戏下乡”惠民服务品牌。从内容上来说,有戏剧大戏、书场评弹、综合演出、戏曲培训讲座等,从层次上来说,既有太仓大剧院惠民演出以及通过政府购买配送的戏剧精品,也有通过补助群众文艺团队开展的群众性演出。



徐州新沂市和贾汪区等地纷纷与宣传部和文明实践中心联动,创新送戏形式,让“送戏下乡”深入基层、深入民心。贾汪区充分利用“贾汪草根秀——百姓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群众舞台,遴选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结合当地“四季村晚”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既接地气,又聚人气。该区汴塘镇影山村、紫庄镇徐台村等6地“村晚”已连续三年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江庄镇杏窝村、大泉街道大李庄村等8地“村晚”入选2024全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显著增强。

南通结合时节特点,在农村群众有闲暇时间段集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适当避开春耕、秋收等农忙时节,派送高质量戏剧演出入村入户。聚焦特殊群体,配送个性化文化服务,将他们所需的文化产品送到家门口,力争做到文化共富路上一个不落。其中海安市“行万里路、进千家门”品牌活动每年就为辖区内的留守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配送演出不少于100场。在盐城世纪公园西北角,“盐渎大舞台”已成为盐都区群众文化品牌,盐都区群艺馆、盐城市淮剧团的文艺志愿者在盐渎大舞台开展常态化惠民演出周周演。同时,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淮剧嘉年华、音乐节等大型广场演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淮安优化安排“送戏下乡”活动时间和地点,综合考量各县区文化惠民活动的整体规划、农村群众的观赏习惯,确保避开农忙和恶劣天气等客观因素影响,选择集中居住小区、中心村、校园等人员聚集地作为演出地点,确定集市日、节庆日和晚间等人流集中的时间点作为演出时间,提高“送戏下乡”覆盖面和受众度。泰州以“文化百场”为抓手,常态化组织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参加紫金文化艺术节、农民丰收节、“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送戏下乡”民生实事、文化惠民券资助演出和地域文化品牌打造等各类文化惠民服务,让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成为活跃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线的最强生力军。



在当下,“送戏下乡”正如一阵春风,吹暖了乡村的文化田野。为推动“送戏下乡”工作走深走实,省文旅厅定期召开全省“送戏下乡”工作推进会,通报2024“送戏下乡”工作有关情况,各地就如何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提升送戏质量、增强实效性进行交流。厅公共服务处适时组织“四不两直”暗访,就暗访结果及时与当地文旅部门沟通,督促各地落实送戏任务。各地对每场演出开展满意度测评,动态调整优化服务,提高“送戏下乡”质效。

据悉,2025年,省文旅厅将全面启动“家门口赏好戏”活动,将在今年“送戏下乡”全省乡镇全覆盖基础上,组织95场高品质惠民演出,实现对全省县(市、区)全覆盖,真正践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城乡群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