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古院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充分认识“三个一线”的重大意义。自“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方案”公布以来,省考古院组织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组建课题队伍,发挥牵头作用,引领全省考古力量,稳步推进各大课题落实。探源工程各课题组以青年党员干部为主体,常年扎根考古发掘现场、深入乡村田野调查勘探,让党旗飘在一线。以淮河下游、太湖西部、太湖北部等三个史前课题以及盐业考古课题为代表,在区域系统调查勘探、重点遗址考古发掘和既有材料梳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收获和成果。
学思想、学以致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淮河下游课题兴化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出土大量动植物遗存等有机质遗物,是近年新确认的江淮东部里下河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全面研究该遗址信息,课题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机构开展多学科合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及信息化手段,构建古环境研究、动植物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等多学科研究体系,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和合作交流。
重实践、磨练本领。太湖西部课题组开展了宜溧山地区域和古中江流域的区域系统调查勘探、骆驼墩遗址调查勘探和原有资料的报告整理以及溧阳鲍家遗址考古发掘等工作,新发现先秦时期遗址20余处,鲍家遗址发现距今7700年的遗物样本,为寻找早于骆驼墩文化的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太湖西部课题组除磨炼技能提升业务本领外,积极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宣传工作:对接各乡镇文化站,宣传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走进社区,举行考古学文化讲座;联系群众,了解文物信息、科普文物保护。
建新功、服务群众。太湖北部课题继续开展寺墩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区域系统调查,崧泽墓地、建筑遗迹、精美文物等重要发现不断揭露,寺墩遗址群的高等级聚落形态逐步显现。寺墩遗址全面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服务社会公众,日常接待党建、研学、夏令营、学术考察等,完成“留学生走进寺墩遗址 感知历史里的中国”等公众考古活动,联合新华日报等策划开展“探源5000年前的长三角一体化”网络直播,取得明显社会效应。
省考古院牢牢把握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这个首要任务,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充分挖掘好、保护好、展示好、利用好、阐释好江苏地域文明资源,奋力谱写江苏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