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VS李煜VS朱元璋VS康熙,哪位皇帝笔下的大江大河最美?
古往今来,长江和大运河,以其不凡的气魄,成为无计其数诗人歌咏的对象。

这其中,有诗才的皇帝也不乏其人。

南唐后主李煜、隋炀帝杨广、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

本期推文,我们不妨一起泛舟诗海,看看这些皇帝笔下的大江大河。

谁写的最好?

                                           杨广笔下的运河

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

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

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隋·杨广《早渡淮》

提大运河,绕不开隋炀帝杨广。

正是他在位时,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还有江南运河。

这首诗,就是写于他清晨渡淮之时,周遭风景迷蒙,浸入白茫茫的大雾中。

而随着船舶不断前进,天边云霞灿烂,瑞彩千条。

眼前鸥鸟竞飞,锦鳞游泳,所有的愁绪都随风飘散。

杨广笔下的大运河不止这一首,还比如这首《泛龙舟》,描绘的是他行舟游幸江都的场面。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

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

——隋·杨广《泛龙舟》

李煜诗里的长江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南唐·李煜《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如果说,大运河水洗涤了杨广的悲苦,那么滚滚长江,则是加深了李煜的愁绪。

作为南唐的最后一位国君,他的诗词唯美深沉,令人悲戚。

这首《渡中江望石城泣下》是李煜被俘后,被押送过江北上写下的。

亡国已成事实,心中愁苦无处诉说,他最后只能一声长叹:

我们四个兄弟,还有三百家人,哪里还能坐得住,哪里还能细细思量。

入宋后,他还梦到了江边的梅花,自己对于故国的情思,一览无余。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南唐·李煜《望江梅》

朱元璋胸中的长江

长江荡荡,绿水悠悠。举目遥观,共长天而斗色;低头近觑,同融日以争光。岸边绿苇,滴溜溜风摆旌旂;堤下青蒲,孤耸耸露依剑刃。白苹渡上,有一攒一簇向沙鸥;红蓼滩前,有一往一来红甲雁。其中富贵,飘飖飖荷叶弄嗟钱;内里繁华,招展展莲花倾玉盏。霁雪丛会,响沸沸金睛金色化龙鲤;晴波影里,骨剌剌绿甲绿毛通圣龟。

                                                                    ——明·朱元璋《江流赋》(节选)

朱元璋是贫苦出身,小时候没读过什么书,但在起事后,与身边文士朝夕相对,苦心学习,故写出了不少佳作。

作为明代开国皇帝的他,格局宏大、气魄逼人,很多句子都能让人感受到他的胸怀。

这篇《江流赋》就非常有意思,与前人写赋那种典雅的文字感觉不同,朱元璋的文字宛如杂剧。

虽“俗”,却俗得可爱。

康熙眼中的大运河

十月风霜幸潞河,隔林疏叶尽寒柯。

岸边土薄难容水,堤外沙沉易涨波。

春末浅夫忙用力,秋深霖雨失时禾。

往来踟躇临渊叹,何惜分流建坝多。

                                                         ——清·康熙《看运河建坝处》

康熙皇帝的诗也非常不同寻常,一般人看到悠悠碧波,想到的多是抒情。

而他在关心水利。

冬天巡视幸潞河,他看到的是疏叶、寒柯、沙沉、涨波。

最后他喟然长叹:“往来踟躇临渊叹,何惜分流建坝多”,道出了对百姓民生的关切。

这不是他唯一一次的关切,他还有一首《亲阅运河堤》,写的是巡阅堤坝所见之景,流传也很广。

旧岁阴霖胜,忧勤亿兆难。

析津通鹊渚,形势接桑干。

物理常求治,朝堂亦自安。

运堤久未整,岸堰最宜完。

夹道黎民悦,沿河老幼欢。

云容随豹尾,暑气拥仙銮。

九酝贤人酒,三浆龙凤团。

匡床搜典诰,流水奏幽兰。

棹响逼前驾,渔歌进小滩。

去回四百里,舟次五云端。

                                                                  ——清·康熙《亲阅运河堤》

写过大江大河的皇帝还有很多
比如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
既也写过长江,又写过大运河
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你觉得
哪位写得最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