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023紫金网络传播创新峰会暨大运河文化传播论坛在南京举行。峰会期间举办“以河为媒 以网为介”大运河主题圆桌论坛,来自传统媒体、互联⽹平台、出版、⽂博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大咖热议中国大运河的一次次“出圈”。
叶蓁蓁:数字为桨,让大运河文化涌动未来

△叶蓁蓁
“数字科技如船桨,文化产业和数字科技融合发展,让古老的大运河文化涌动未来,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叶蓁蓁说。
今年3月,人民网研究院发布《运河城市形象发展报告》。《报告》以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运河传播关联度、媒体报道、网民评论、专家智库评价、海外传播案例五个维度,综合分析运河城市形象,就运河城市形象提升给出建议。叶蓁蓁分析,透过这份《报告》,可以得出三点认识:网民成为大运河文化传播举足轻重的力量,数字技术拓宽大运河文化创作与传播空间,互联网成为大运河品牌出圈的重要工具。
龚良:观众朋友圈的“九宫格”是最强“广告”

△龚良
触摸屏、三维数字文物、3D打印……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博物馆与文物的展示传播,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也迎来了新的时代。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以《数字技术应用与大运河博物馆展览展示》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龚良认为,对于一座博物馆来说,最好的传播就是观众拍下的照片。“能不能让观众拍到18张以上的照片?观众在离开博物馆后发出去的‘九宫格’照片,传播效果比任何的博物馆广告都要强。”
王巍:微博像是一条网上的“大运河”

△王巍
大运河的开掘,实现了文化的“沟通”和“流动”。而微博成立14年来,海量内容川流不息,紧密连接每个个体,像是一条网上的"大运河"。
在⼤运河传播领域,什么样的话题可以上微博热搜?
新浪微博COO、新浪移动CEO王巍分享了微博和新浪新闻在大运河文化网络传播模式上的探索。2018年,大运河沿岸8省市共同发起“大运河文化之旅”,微博联动700多家权威媒体和新媒体集中发声,大运河主题曝光达9亿次。2021年,策划#宝藏大运河#、#大运河有我守护#等话题活动;以“了不起的大运河”为主题,邀请文化专家与知名大V拍摄系列VLOG,系列大V视频展映播放量达5000万。2022年,微博与北京文化局联合正式启动#运河集结令#,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并连续24小时持续霸屏。
卢雅君:运河一滴水,激起千层浪

△卢雅君
从2021年由B站UP主担任主创的河南卫视水下舞蹈《祈》,到2022年从B站的跨年晚会走向央视春晚舞台的《只此青绿》,再到今年春节,B站高频高赞的动画片《中国奇谭》……几乎每一年,B站上都有和国潮、传统文化相关的代表作品出圈。
这一批在B站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青年人,哔哩哔哩研究院院长卢雅君把他们称为“国风新青年”。卢雅君说:“他们用青年的独特的视角去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2500岁的大运河文化在B站也有一批受众。卢雅君介绍,在B站,大运河话题相关视频播放量最高的视频是外国UP主郭杰瑞创作的,他用京杭大运河淤泥制作了墨西哥面包窑,这个视频播放量目前在b站超过了200万。
郑晶:“文物+数字化”契合年轻人参观需求
△郑晶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门前,观众总是排长队。每天两万张预约门票,一放开就“秒空”。是什么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虽然博物馆是收藏过去的场所,但是它更多地是为了未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目前博物馆的参观群体主要是年轻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的运行、表达方式正契合了年轻人的参观需求。
郑晶表示,现在的年轻人是在信息化的世界长大的,他们对于新技术的体验、获求,对于博物馆而言是一个新需求。因此,博物馆在展览体系的搭建中,以年轻人喜欢的视角去解读大运河,呈现大运河和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既有传统文化的表达,又有数字化展览。
庞超:让运河重回人们生活
△庞超
“一船明月过沧州。”这是清代诗人孙谔在京杭大运河乘船写下的《夜过沧州》。
纵览新闻总编辑庞超分享了这首诗,他表示:“我的家乡就在运河边上,可以说我们这一代80后,也是运河的孩子。但是因为北方水资源缺乏,特别是我的家乡沧州,过去30年间几乎是常年断流的,所以这条运河带给我们的记忆是缺乏的、模糊的。”
郁宝平:运河主题出版精品纷呈

△郁宝平
除了“家住运河边”的美好记忆,2500岁⼤运河的⽂化资源也值得系统性地整理研究和出版。运河主题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一个品牌出版板块。
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总编辑郁宝平介绍,在运河学术出版领域,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用8年时间,组织全国一百多位专家,编纂出版了第一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9卷1400万字,首次构建了运河通志的研究框架体系。在运河文化的大众出版领域,打造了《大运河画传》,组织六个国家的专家编写《世界运河文丛》。在运河主题的融合出版领域,开发了“数字中国·大运河文化数字资源库”,以《中国运河志》为基础,集聚权威、专业、系统的知识信息。
“我们将持续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多出精品,也希望有更多专家学者与我们合作,共同来开展大运河文化的传播工作。”郁宝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