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摄的时候,看到了非常多的江豚一家子嬉戏的样子。太可爱了。”陈茜说,不管是湖北长江天鹅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江西鄱阳湖,还是南京的江心洲,江豚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
不过,纪录片的开头从白鱀豚的故事讲起。位于武汉东湖边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中国成立最早、研究保护白鱀豚与长江江豚时间最长的机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在这里工作了40年,他和世界上人工饲养的最后一头白鱀豚淇淇相伴了20年。
2002年,淇淇憾然离世。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灭绝”。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把长江白鱀豚列为“极危”状态。王丁说:“白鱀豚成为50年来第一种灭绝的大型脊椎动物,也是公元1500年以来,第一个灭绝的一个科,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长江白鱀豚被称为“长江女神”,江豚被称为“微笑天使”,同样都生活在长江流域,也都是中国特有物种。继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流域仅剩的鲸类动物。近40年,长江江豚数量一度急剧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长江还有约3600头江豚,2006年就锐减至约1800头,到了2012年,仅剩下约1045头。三次长江科考统计的数据结果都是大幅下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包括王丁在内的很多科学家都担心江豚会步白鱀豚的后尘。
“只差一点,江豚就步了白鱀豚的后尘。好在,它赶上了好时代。”王丁介绍说。
虽然没有见到母豚,但让人高兴的是,有人拍到了母豚顺利产子的画面,这也是人们首次在野外拍摄到长江江豚产子的过程。
通过先进的声学仪器,人类首次听到了江豚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它的啼哭声和婴儿啼哭的声音很像。
郝玉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女宝宝,今天刚满9个月,网民起名‘小九九’(谐音小久久)。”
小母豚的出生,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郝玉江供图
今年春天,鄱阳湖的水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长江江豚“最后的堡垒”,长江流域三分之一的江豚在此安家。
《江豚归来》中,摄制组通过跟拍记录鄱阳湖百年一遇的干旱,引出30年前中国开始探索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后,十年间,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从400余头增加至700余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自然保护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从30余头增加至100余头,成为世界上鲸类迁地保护首个成功案例。科研人员正在着手准备将天鹅洲的部分江豚放归长江。
印度的恒河豚、巴基斯坦的印河豚、南美的土库豚……迁地保护的中国经验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全球6种小型鲸类都在借鉴中国长江江豚的保护经验。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鲸类动物专家组的芭芭拉·泰勒说:“唯一可以看到野外种群和自然保护区种群的地方是中国。这里的科学家们很有远见,将迁地保护作为防止这一物种灭绝的预防措施。
当提到保护长江江豚的成果时,王丁说:“这得益于我们自身的坚持,我们没有放弃,当然,从更大的环境来讲,是得益于整个国家不断地发展。”
那么,接下来,长江江豚的保护该怎么走?王丁表示,“1249,这个数字令人鼓舞,这证明江豚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依然较少,极度濒危现状仍未改变,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