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000014000271Q/2022-00422 主题分类: 综合工作
发布机构: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生成日期: 2022-06-01
文号 苏文旅函〔2022〕88号
名称 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077号提案的答复

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07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06-07 10:49    信息来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姚建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江苏非遗数字化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数字化技术能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和有关传统文献材料等转化成用计算机存贮的信息,并实现对其形式转换后信息的计算机管理、网络传输和数字化存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提供有效手段。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非遗数字化建设,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出台政策鼓励非遗数字化建设。2022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由我厅负责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注重数字赋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建设,促进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在线监管,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推进“数字非遗馆”建设,丰富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体验等活态传承形式,进一步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用场景。
  二是建立江苏智慧文旅平台。2020年6月,我厅建成并上线江苏智慧文旅平台。该平台以居民游客、文旅部门和文旅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运用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建设面向公众消费需求的智慧服务中心、面向行业管理需求的行业监管指挥中心、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数据分析决策中心。尤其是平台设置的“苏心游”服务,突出游客需求的精品化、订制化、微旅行,其中,非遗体验项目可一键下单,让游客体验地道“苏韵”。同时,专门设有非遗线上业务管理系统,收录全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有关数据信息,目前已有3420个项目数据、4451个传承人数据录入江苏智慧文旅平台。
  三是开展传承人记录工作。我厅依托省非遗保护中心,持续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采取视频、录音、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记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截至目前,共完成我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58个,最终提交的记录成果总时长1047.68余小时,文字稿746.23万余字,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宝贵资料。
  四是拓展非遗传播途径。疫情发生以来,我厅组织传承人拍摄非遗微视频进行线上展示,其中68个非遗微视频在全国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传播。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首届江苏购物节期间,举办“云端相约·非遗相守”江苏非遗云展览活动,围绕美食制作、传统体育运动、日常中医保健等推出微课堂教学,共展示全省113个非遗项目。2022年春节期间,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水韵江苏·非遗陪你过大年”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全省共举办线上活动200余场,推送视频600多个,在快手、抖音、哔哩哔哩、微博播放量分别超过8000万次、2000万次、200万次、150万次。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随着时代变革和现代科技的推陈出新,非遗传承保护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下一步,我们将紧跟当前数字信息化浪潮,抓住数字智慧科技赋能的新机遇,有效运用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内涵,继承发扬其精髓,让非遗在当下重新焕发光彩。
  一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非遗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和非遗数字资源的贮存,对非遗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非遗资源面广量大,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单靠各级政府投入资金进行数字化建设远远不够。我们将认真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调动非遗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相关企业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非遗数字化建设中来。
  二是推动非遗数字化成果共享。在非遗数字化建设中,为防止重复搭建平台和相同内容重复数字化、重复数据分析等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包括非遗数字化相关成果在内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机制,形成政府服务、监管一张网。同时,在保护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依法向社会公众开放一些非遗数字信息。
  三是拓展非遗数字化应用领域。鼓励相关企业借助非遗艺术形态的多样性,挖掘其传播和利用价值,研发非遗数字化产品。通过三维动画、幻影成像、体感互动等数字化多媒体领域新技术手段,将静态展示与动态展演相结合,打造动静结合、视听融合、交互沉浸式的非遗空间,实现超现实的、全息化的非遗数字资源访问体验,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四是推进非遗数字化产业发展。积极打造非遗产业品牌,借助品牌效应,扩大非遗知名度。充分运用非遗元素,开发非遗文创产品,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组织开发更多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同时,以非遗博物馆、非遗文化产业园、非遗创意基地、非遗工坊为载体,开辟非遗传播场景,推动非遗市场价值的孵化与开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特别是非遗工作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您对推动江苏非遗数字化发展的建议,为我们加强和改进非遗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今后,我们将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面对面听取您和有关非遗传承人的意见建议,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工作。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6月1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