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省两项目入选“2021年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科研建设优秀成果”
【信息时间: 2021-07-15 17:2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科技教育处
【字体: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1年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科研建设优秀成果”,我省两个项目入选。由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完成的《生活、场景、内容——苏州地方戏曲、曲艺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负责人周晓薇),获得“2021年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优秀科研成果”项目。由省艺术研究院完成的《2020-2025年通剧振兴发展方案》(负责人周飞)获得“2021年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优秀科研实践案例”项目。



  《生活、场景、内容——苏州地方戏曲、曲艺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负责人周晓薇)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科研课题《文旅融合下苏州地方戏曲曲艺传播传承保护利用研究》(19YB51)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旨在推动戏曲、曲艺传承发展,为促进文旅融合提供新的视角和决策参考。



  本文对苏州地方戏曲、曲艺合理开发利用的整体性研究,在梳理政策背景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从“生活、场景、内容”三个维度对苏州地方戏曲、曲艺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进行阐述和论证,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运用田野调查、定量研究等多种方法,通过对苏州地方戏曲剧种、评弹书场普查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展示了苏州地方戏曲、曲艺的基本情况;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对文旅融合下苏州地方戏曲、曲艺的传播、传承、保护、利用进行深入的整体性研究;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将戏曲、曲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点高度抽象为“生活、场景、内容”,从这三维度对苏州地方戏曲、曲艺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进行具体阐释,提出“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场景多样化、演艺集聚化”“思维创意化、内容 IP化”的实践路径。并综合现实基础、产业实践和政策导向,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产品供给分层分类,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相应层次和类型的产品,形成专业型、大众型、研学游、寻根游等不同产品;二是资源开发以热带冷,在路线设计、产品规划和展演平台方面,以知名度较高的剧( 曲) 种带动比较小众的剧种,不仅可以改善各剧种发展的不均衡现象,还能丰富文旅产品艺术内涵和效果呈现;三是创新合作参与机制,支持各类文艺院团、演出制作机构与演出中介机构、演出场所等以多种形式参与旅游演艺项目;四是针对旅游演出市场演出质量不高的问题,建议以职称为依据设立准入门槛,建立苏州旅游演艺人才库;五是激活文化消费存量,利用大数据分析把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大数据对旅游系统和旅游企业开放,把面向市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市场的增量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公共文化消费存量,让市民、游客共享城市文化发展的成果;五是保护非遗的原真性,协调非遗原真性保护与旅游体验开发之间的关系。



  《2020-2025年通剧振兴发展方案》(负责人周飞)是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完成的实践性研究课题,该项目研究对通剧事业的创新传承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通剧是江苏地方戏剧种之一,来源于有着深厚民间基础、扎根民间久远的南通童子戏,其历史悠久,魅力独特。2008年南通童子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加强通剧保护与传承方面,政府与社会联动,开展全市通剧(童子戏)演员全面普查;依托通剧团和全市文化馆站,开展全市通剧资料普查,恢复优秀传统折子戏,组织完成经典小戏演出。精选优秀传统折子戏进行抢救性排练、上演;在通剧音乐基础上,研发通剧说唱艺术形式,以小而精的篇幅快速传播通剧,在形式上增加通剧保护传承渠道。

在扶持通剧创作与展演方面,通过扶持通剧剧目创作和各类通剧展演,建立通剧表演评比机制。通过搭建通剧城市展演平台,扶持通剧惠民演出,遴选一批古村镇,作为南通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剧)传承发展示范基地,使得通剧的传承在民间扎根、生根。

  在加强通剧人才培养方面,定期举办通剧编剧、音乐等专门培训班,为有一定基础的编剧、音乐等专业人员提高创作和表演水平;探索名家跨剧种收徒的戏曲传承方式,促进通剧演员在表演上触类旁通,提高表演艺术水平;资助演员、编剧、音乐人才到中国戏曲学院等戏剧戏曲高校进修深造,培养通剧骨干人才;支持通剧艺术表演团体与中师、中职学校合作,建立通剧实践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在南通师专等含有音乐表演专业的中专、中职学校定向开设通剧专业,打开通剧专业招生渠道,有序培养通剧人才;对参加国家级、省级通剧艺术表演、比赛获奖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奖励。

  在加强通剧对外交流等方面,举办亚洲傩戏艺术节,以戏搭台,磋商技艺,扩大通剧(童子戏)在亚洲的影响力。推荐优秀剧目参加世界戏剧节,让优秀剧目推荐“走出去”,不仅展示、交流了通剧艺术,也将南通的地域文化推广了出去。


(科技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