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淮安盱眙相继召开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会议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会议,盱眙县委、县政府统筹谋划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以满足群众文旅需求为导向,以全域旅游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工作重点,推动盱眙文化和旅游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推进龙虾博物馆暨全域旅游一级集散中心建设,主要景区基本实现智慧化。新(扩)建、提升改造11座A级旅游厕所,实现景区、旅游道路沿线和乡村旅游点全覆盖。打造S601生态风景廊道、民防科技馆,助力天泉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展明祖陵景区水岸景观、游道、绿植游园等提升。推进第一山古城改造并强化旅游元素,打造人气集聚的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展陈提升和文物库房改造。成功举办首届淮河生态经济带乡村旅游嘉年华、“龙虾情·小康路”旅游精品线路推介等活动;参加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江苏省第十一届乡村旅游节等活动,有力推介了盱眙旅游。依托电视媒体及户外广告开展宣传,全力打造“须夷之间、恋上盱眙”全域旅游品牌形象。成功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县,荣获长三角最佳文旅融合城市,新华社区、陡山村获批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明祖陵创成国家4A级景区。
以共建共享为途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少儿舞蹈《云山霓塑》荣获省政府群众文艺最高奖“五星工程奖”,创作演出关爱留守儿童情景剧《山爸山妈》、精准扶贫微电影《山里山外》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通过“送”文化、“种”文化方式,全力打造群众文化四季歌党建亲民服务品牌,举办新年音乐会、都梁文化大舞台进社区、“七一”党建、文明创建、全民阅读、文化志愿、中秋国庆演出周等文化惠民活动,全年组织开展送戏下乡82场次、举办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1495场次。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通过互联网开展活动预约、资源鉴赏等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打造县镇村三级应急广播体系,以苏北第一、全省第二的成绩通过省级验收。
以保护传承为目标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推动文物安全责任制层层落实,大力推进考古前置,配合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依法依规开展建设前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根据古汴河调查勘探结果推测出隋唐大运河(宋汴河)走势。开展明祖陵遗址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揭示出2000平方米的院落墙基等遗存。编制完成《泗州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泗州城遗址保护规划》待国家文物局审批。加强非遗保护传承,评选一批县级非遗项目和县级传承人,依托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推进非遗进景区,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省市县非遗展示传播活动和创意作品大赛。搜集非遗线索,赴镇街挖掘非遗项目,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定期开展传习活动,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乡村,提高全民非遗保护意识。
以创新方法为手段营造文旅市场有序环境。全面加强对文化、旅游市场的执法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全力保障县域文旅市场平稳运行。常态化开展网络巡查,出台《文化市场自由裁量权规定》、《案件主办协办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全面使用移动执法设备,保障执法流程的合法性。利用相关信息平台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全年累计出动检查4200余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600余家次,收缴非法音像制品、非法出版物500多件(册),在4.26版权日集中销毁200余件(册),立案查处违法违规案件42件,清理整顿非法培训机构14家,开展专项行动5次。盱眙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荣获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业务比武竞赛“办案有功集体”。
(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