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远方的家》大运河特辑
连续两天聚焦大运河扬州段
完整视频来啦!
《运河边 扬州城》于3月8日播出
饺面店里,品尝扬州风味;
翠竹满园,四季假山中,欣赏个园之美;
弦音悠长,广陵琴派;
东关街上,古渡边,大运河“运来”扬州城;
从初心到匠心,传承扬州脚艺。
扬州美食——饺面
每到一座城市
首先应该尝尝本地的特色美食
我们来到文化悠久的扬州东关街
寻找扬州人早茶的美味——饺面
饺面中没有饺子
而是馄饨
要说这一碗面
面条爽滑筋道
馄饨皮薄馅大
汤汁风味浓醇
吃完真是能大呼过瘾
只吃饺面还不够“专业”
当地食客的经典搭配
要再来份笋肉锅贴
绝对不会出错
几张小小的动图您可不能解馋
再去正片看看到底有多香
扬州美景——个园
对!你没有看错
吃完早茶以后
咱们要去的这个园
名字就叫个园
要说这个名字的由来
有一种说法是
园主人爱竹
园子里也种满了各种各样的竹子
而这竹叶恰好与“个”字形似
个园便由此而来
个园中真正的精华
是花园里的“四季假山”
假山的原料是曾经的园林主人
通过大运河
用自己的返程商船运回来的
假山营造出的氛围感就是“四季”
扬州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的气势
又不失江南园林的温婉秀丽
扬州风雅——古琴文化
从个园南门出来
就到了扬州著名的古琴文化艺术区
我们听说过文学流派
武术的流派
美术作品的流派
其实古琴也分流派
扬州古称“广陵”
因此扬州古琴属于广陵派
广陵琴派的演奏特色
文字形容太过于抽象
可以在节目中聆听感受一下
那么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
就是“松透”
因为制作古琴的木料精心考究
所以琴声带有独特的音韵
当然这也离不开弹奏者日积月累的功力
扬州技艺——修脚术
带着大家感受了扬州的各类文化
最不能错过的压轴大戏
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扬州传统修脚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脚的健康至关重要
这个修脚术到底有哪些厉害之处?
学习修脚的过程中
在用好修脚刀之前
首先要学习利用好筷子
只有在筷子上雕花的基本功学得好
才能进一步在“肉上雕花”
扬州东关街东起古运河边
是扬州的水陆交通要道
在运河经济的推动促进下
文化发展欣欣向荣
扬州本土文化融合四方特色
在这里得到了更好地传承
《运河两岸 绿色沃野》于3月9日播出
邵伯古镇,寻找运河水工遗迹;
大运河边,发现扬州酱菜的制作技艺;
水乡沃野,培育鲜美绿菱;
邵伯古镇,品尝特色焖鱼;
勤学苦练,名师传承,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里聆听扬剧。
邵伯镇
坐落在运河东岸的邵伯镇
保存着古运河的多处水利工程遗迹
邵伯大马头
和我们惯常使用的“码”字不一样
这里用的是马头的“马”
知道是为什么吗?
正片找答案!
清朝乾隆年间
邵伯作为南北货物运输的分界点
为沿线古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沿岸建立的多处码头
将地势较低的邵伯镇包围了起来
使得邵伯镇能够长久地保留着运河的文化
见证运河带来的繁荣与时代的变迁
酱菜
运河两岸多酱园
拥有百年历史的扬州酱菜
这菜,讲究的是时令的蔬菜
由于每次制作酱菜的量很大
因此大量新鲜蔬菜的运输
依托于运河通达的航运供给
保证了时令蔬菜的制作周期
好的酱菜离不开工人师傅的手艺活
师傅们始终采用传统工序处理食材
让酱菜的口感保持最好的状态
与浓油赤酱的酱汁不同
扬州酱菜的稀甜卤是清透的酱汁
制作酱汁用的卤水
需要严格的时间把控
匠心独运
水乡特产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大运河的沿线
又能吃到什么有特色的水乡特产呢
首先就不得不说
“运河三宝”之一——邵伯绿菱
绿菱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菱角
邵伯绿菱由于生长于
大运河灌溉的活水
不仅炒菜好吃
生吃也有很嫩的清甜味
同时生长于这片水域的昂刺鱼
还是邵伯焖鱼的原材料
小小的鱼经过精心的处理
裹上菱角淀粉下入油锅
邵伯焖鱼的“焖”是油焖
将鱼里的水分充分焖干
淋上琥珀色的汤汁
隔壁小孩都要馋哭了
扬剧
扬州地方特色戏剧的扬剧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内容都是普通老百姓对日常生活的歌颂
精彩的舞台离不开演员们日积月累的练习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而这扬剧的基本功就是“毯子功”
扬剧戏曲舞台上铺了一层地毯
平时练功就在毯子上练
一方面可以熟悉舞台的感觉
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安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大运河作为纽带促进了沿线城市之间的交流
大运河的水也滋养着这方土地
令城市发展出独有的文化特色
成为大运河宣传的最佳名片
CCTV-4《远方的家》出镜记者唐天骄还撰写了采访手记《水韵古城 · 扬州》,畅谈扬州之行的感受。
说到扬州,即使您没有去过,想必也不会陌生。小小年纪的读书娃会念上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奔忙讨生活的上班族也会满足于一天忙碌后的一份“扬州炒饭”;哪怕是高龄的老爷爷老奶奶,也许半月就得找一找“扬州修脚师傅”来解决足下问题。更别说那精致的扬州早茶和淮扬菜,以及精美绝伦的扬州玉雕。不论从历史文化,还是生活美学,扬州从来都不缺席。
这次我们一行人造访扬州正是盛夏,滚烫的阳光炙烤着我们,却完全没有夺去扬州城的润泽之美。我常常觉得我的眼睛和身体在两个世界。眼睛里的扬州绿油油,水润润。参天大树装点着城市的街道,在老居民区的拐角里总藏着风格各异的古园林。这座城市似乎就是由一个个大小各异的园林连缀而成。运河水清清透透,运河岸边杨柳依依,怎么看怎么赏心悦目。而身体虽在这美景之中,闷热的气候加上头顶的烈日,一点一点消磨着体力和精神。虽然我是一个不爱出汗的人,可是只不过半天的踩点,全身衣服都汗浸得透透。所以节目里呈现的“极美”是每一个镜头后的同事和采访嘉宾的“极努力”才共同造就的。这当中我们采访了好几位年龄“70+”的老师,还有许多刻苦可爱的孩子们,他们都是扬州之美的代言人,感谢在这个严酷的夏日与我们一起向世人展示今天的扬州。
扬州的历史非常辉煌,古时有“扬一益二”之称。扬州最早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吴王夫差所筑的邗城,当时在这里建了城,还开挖了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人工运河——邗沟。后来西汉时期的苏北运河、隋唐时期的京杭大运河都为扬州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扬州城的兴盛离不开运河。
资料:央视网、“记住乡愁”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