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市县乡三级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条例》贯彻实施,围绕“打造独具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部署要求,坚持高质量谋划、高标准推动、高效率落实,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启新篇章。
坚持强根固基,多措并举提升发展合力。以《非遗保护条例》实施为抓手,多层次构建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加大对非遗理论研究课题的引导支持,加强对濒危项目传承人及徒弟的扶持力度,加快对资金管理、项目评审、志愿服务等各类配套实施办法的制定,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导规范。截至目前,扬州市共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项(雕版印刷、古琴和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非遗项目61项、市级非遗项目231项。全市建成中国淮扬菜博物馆、扬派盆景博物馆、中国剪纸博物馆、扬州工艺美术精品展示馆等各类非遗场馆、传习场所70余个。
强化活动举办,提升社会知晓度和吸引力。秉承“非遗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创新打造“小手牵大手”非遗系列活动,培养孩子对非遗的兴趣。以《学习强国》、抖音小视频、今日头条等热门新兴媒体推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宣传信息,打造扬州“网红非遗场馆”和“网红非遗传承人”。高质量举办“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非遗展”,汇聚省内外10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让游客和市民近距离、深层次感受扬州非遗项目。高水平承办“广陵杯·全国木偶皮影优秀剧(节)目展演”活动,全国26部优秀木偶皮影戏在扬上演50场,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对木偶皮影艺术等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推广、发展的示范性活动。高规格举办2019运河文化嘉年华,传统戏剧展演、老字号营销、非遗项目展示等广受瞩目,以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聚焦创新发展,激发非遗产业发展后劲。紧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兴趣爱好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推出古琴、“谢馥春古典美妆”“瘦西湖文创”等一批既让普通群众喜爱,又能面向高端市场量身订制的国内外知名产品品牌,让非遗产品真正应用于当代生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契机,在全市总结推广方巷镇沿湖村“渔文化”旅游产业、鲁垛镇乱针绣产业等经验,扶持乡村非遗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就业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目前,扬州琴筝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年产值超过10亿元。湾头“玉器特色小镇”聚集玉器商户1000余家,经营面积近10万平方米,年产值近8亿元,江都区成为全球最大的画笔生产基地,出口量全国第一。
(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