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高邮市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国第130座、江苏省第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高邮文化特色鲜明,以邮驿文化、漕运文化、红色文化在历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1995年,高邮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高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遗产保护,制度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高邮是一座具有7000年文明史、5500年稻作史、2100多年建县史的江淮文化古城。龙虬庄遗址,代表了江淮地区东部史前文化,表明7000多年前高邮境内便出现了璀璨的人类文明。公元前223年,秦王灭楚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盂城。古代高邮还以“江左名区、广陵首邑”著称。高邮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现有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高邮段)1处,全市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96处;公布有历史建筑52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2项。
高邮文化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邮驿文化独一无二。高邮因邮得名,从秦“筑高台,置邮亭”开始,历经汉唐到明清,一直是沿海南北邮传的重要节点,并以紧邻运河、水马并行为特色,成为邮传政令、皇帝巡幸和外国使节、朝廷官员往来的必经之处,见证了中国古代邮驿制度的始终。高邮是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拥有丰富的邮驿文化遗存,其中明代始建的盂城驿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古代驿站之一,也是运河沿线水马驿站的唯一遗存,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高邮地处南北之中,是史称“水陆要津、淮扬首邑”的古代漕运重镇。从最早开凿的春秋邗沟东道,历经秦子婴河,汉代邗沟西道,隋唐大运河,至明清京杭运河,高邮段大运河一直是中国大运河主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古代漕运制度的兴废。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平津堰、镇国寺塔进入了运河遗产名单。高邮是一座可歌可泣、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土地革命时期,徐平羽就在高邮成立了第一个党组织。1945年12月粟裕指挥“高邮战役”,创下抗战史上一个县城歼敌最多的记录,并成为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高邮古城格局完整,肌理丰富。历史城区至今基本保持着宋代所筑军城的方形城垣,南北大街和市河构成的水陆中轴线,以及方正的街巷格局。清代以前的东西双塔、文游台、奎楼等四大制高点建筑保存完好。3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面积达18.3公顷。南北大街和穿城市河串联了三个历史街区,构成城市重要的历史廊道。高邮古代水系保持完好,至今仍水系成网,河道贯通,河桥相映,保留着“街河相依、水景相融,水城一体”的传统格局。
高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名城保护工作,把科学规划作为名城保护的基础,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该市及时修编了《高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组织编制了城南、城北、城中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高邮市十里长街保护开发利用规划》、《盂城驿修缮整治一、二期规划》、《市河一、二期整治规划》、《焦家巷、百岁巷整治规划》,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体系。高邮还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名城保护、文物保护方面的重要制度文件。出台了《关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意见》、《高邮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高邮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市政府还公布了一批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另外还制订了《文物修缮补助资金暂行办法》、《文物保护志愿者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制度和文件,为高邮古城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保障。高邮市还筹措资金对盂城驿、文游台、净土寺塔、镇国寺塔、菱塘清真寺、奎楼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修缮。在市区各重要历史文化结点设置解读牌,营造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同时制作并设置了不可移动文物标志牌、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运河宣传解读牌、历史建筑标志牌,全方位宣传展示高邮悠久的历史。这些工程将遗产保护与服务民生相结合,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扩大了遗产保护的社会公众参与度,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名城的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1月6-8日,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高邮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高邮市扎实的工作得到了专家组的肯定。高邮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对高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全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激励,推动我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