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国务院正式启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江宁博物馆接到普查任务后,针对可移动文物数量庞大,信息采集、录入工作任务繁重琐碎的情况下,馆长召开会议,理清思路,明确形势和任务,要求大家群策群力做好普查工作,开展我为普查出份力,争当试点单位排头兵的活动。保管部制定了详尽的工作计划,积极协调对接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参与到文物普查工作中来。
江宁区博物馆拥有7810件藏品,在全国申报藏品总数中排128位,江苏省排8位。作为此次普查工作的省试点单位,江宁博物馆的工作开展纠必须做到快人一步,才有说服力,才能挑起“试点”这块牌子。保管部除了重点完成此次文物普查工作以外,还要确保日常工作顺利开展。所以时间紧,任务重,保管部只有4名工作人员。如何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此次普查任务,大家就只能用延长工作时间来赶进度,弥补人员不足的问题,大家周一至周五每天都至少延时加班到20:30,周日、节假日更是放弃休息时间开展工作;再有就是不断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分工协作,流水线作业,文物测量、摆放、称重拍摄,数据整理录入、挑选照片、编辑照片、审核上传,整套工作井然有序、一气呵成。虽然大家处在强度如此之高的工作环境之下,却从未因此出过任何纰漏,确保了文物损坏零事故。经过大家不懈努力,目前我们取得了在全国文物信息录入进度中排名第三,全省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普查工作有很多时候是单调乏味的,比如文物拍摄工作就极其枯燥乏味,但是我们从未因此而放弃过某一个拍摄角度,也从未因此放低对照片质量的要求,力争每张照片都能真实还原文物的原貌。这是需要有对文保工作无限热爱才能支持完成的,回首当年,怀揣一颗对文保事业的好奇之的心,第一次离开父母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求学,自那一刻起似乎就命中注定要和文保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当初的那份好奇也渐渐转化为对文保工作的热爱。正是有了这个缘分,我才站到了文保队伍中来,而且有幸参与了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使我有机会全面的接触所有馆藏文物。普查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我将一如既往的保质保量完成每一项任务,为此次普查工作竭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此外我将近期工作的几点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1、本次文物普查要登记的文物基本信息包括收藏单位、总登记号(或辅助账号)、文物名称、年代、质地类别、类别、数量、尺寸、质量、级别、来源方式、完残程度、形态特征、保存状态、入藏时间和照片等14项条目信息。我们对所有文物的名称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重新定名,新名称中包含年代、款式、特征、纹饰等信息,达到“观其名而知其貌”的效果;认真测量记录数据;器物拍摄时,抓住每个细节,不遗漏任何一个特征。拍摄过程中始终以高标准来“难为”自己,不到3个月时间,完成了所有器物的拍摄,每天近100件的工作量。如此艰巨的任务没有好的方法是很难完成的,我们始终坚信“方法永远强大于能力”,拍摄铜钱时就采用了下面这种方法:在拍摄之前,先对铜钱进行拣选。选出品相好的,按照年代、铭文、尺寸归类,以便于测量和拍摄,按这样的顺序采集数据也给后续数据录入工作带来了便利。方法问题解决,接下来就是执行力的事情了,为了保证拍摄质量,要将铜钱立起来拍,这要比直接平铺在背景纸上困难很多,既要保证铭文是正向的,又要确保其洽好处于镜头焦点中心。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我们拍摄的难度和劳动强度,但是我们并未因此埋怨、懈怠,反而愈发的干劲十足,常常拍到夜里九、十点钟,家人打来电话时意才识到该下班了,回家路上还要回想一下今天的的不足,第二天加以改进。老公常常调侃我“你不如住博物馆吧!那里才是你的家”。
2、这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不光小件的器物要称重,大件的文物诸如大型石刻也要测量其重量。江宁博物馆的大件石刻有110多件。传统的称量方法很难实施,用吊车、地磅称重。表面上看这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不光耗时耗力,费用也会极其惊人,博物馆很难拿出这样一比费用。“方法总比困难多”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我们最终决定用密度法去计算石刻的质量。具体做法就是测量出石刻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其体积,翻阅资料查出其密度,体积乘以密度就可以算出质量了。为了计算的更加准确,我私下里请教了学地质的同学,如何辨别岩石种类,并把能显示石质的局部照片发给他请他帮忙鉴别种类,以便得到一个更加精确的密度值。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得出了110余件石刻的质量数据,“多、快、好、省”的完成了这一类文物的数据采集工作。
3、在这次平台上传数据,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这样的成绩是与平时扎实的工作是分不开的。每一件器物在入账、入库时,能做到对其准确命名,来源、质地、尺寸、数量、品级记录详细、准确,数据录入系统、规范,这些好的工作习惯给我们的此次普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利好,录入工作开始后我们只需要将已有的数据核对后转换到模板中去即可,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录入效率。
4、数据上传。数据录入完成后,要将数据、照片按顺序批量导入离线工具。因拍摄精度过高,单张照片大都在20兆以上,不便于上传。因此我们就批量调整照片大小,将照片统一调整到大小在2兆-3兆之间。这样的照片像素够大、导入所需的时间也短,经过粗略的对比修改好后上传,导入离线工具时所需要的时间大概只是之前的1/10。图片小了,上传失败的问题也大大减少了。我曾计算过,若以每天上传300件器物的数据计算,这样的方法要比直接上传节约100分钟左右。
将数据导入离线工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上传前校验数据是否完整、规范,因为在导入时,会提示成功与否。还可以通过右击左侧栏中的数据,检查出哪些器物没有附图片,哪些是已成功上传,哪些是未上传。通过离线工具校验无误后,再装入任务,上传数据到平台,上传后再检查一遍,这样就极大的确保了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