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工作简报第二十二期
【信息时间: 2015-11-27 16:58 浏览次数:
【字体:

 

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工 作 简 报

22

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

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1127日印发

 


 

编者按:1121日,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推进会在南京召开,会上,淮安市普查办、南京市鼓楼区普查办、常州市博物馆、扬州市考古所、江苏警官学院以及苏州市第五中学的普查工作负责人结合各自普查工作特点分别进行了工作汇报与交流。以上单位普查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现将普查工作经验总结如下,供学习借鉴。

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推进会

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淮安市

截至201510月底,淮安市共申报藏品18537件(套),上传18115件(套),藏品报送进度为97.72%,仅剩1家收藏单位共422件(套)等待数据转换,基本完成普查工作序时进度,同时完成了近50%的数据审核工作。

为扎实推进普查工作,淮安市普查办对全市国有收藏单位进行现场督促催办,实地了解各收藏单位存在的实际困难,协调市普查人员对确需帮助的单位进行帮扶。同时,淮安市各级普查办积极争取普查专项经费,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截至目前,淮安市财政总计拨付了40万元专项经费。各县(区)普查办也得到了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八个县(区)共落实普查经费66万元。

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个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工作。为此,淮安市普查办在进行数据采集和上传的时候,高度重视数据审核工作,采取关口前移、层层把关的策略,以此保证数据质量。首先,文物收藏单位作为第一责任人,其在数据采集时就进行审核,实行边采集、边上传、边审核的原则,确保上传数据的准确率。其次,淮安市特地从今年4月底至5月底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已采集、上传数据审核回头看工作,要求收藏单位组织工作人员对采集、上传的数据逐一审核,防止有错登、漏登等情况的发生。第三,收藏单位对采集和上传的数据进行审核并上传后,淮安市普查办组织专家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对数据进行审核,并将修改意见记录在册,以便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及时修改。第四,由市普查办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所有上传数据进行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要求相关单位修改。第五,由各收藏单位逐一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上传数据的命名进行规范化处理和进一步核查,确保数据质量。

南京市鼓楼区

南京市鼓楼区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从2013年起步,在第一阶段工作中,区普查办共出动街道、社区普查人员3000多人次,深入1700多家国有单位进行全面普查登记。至2014年底,区文物普查平台登录进度实现100%2015年,区普查办全面开展数据的审核与报送工作,整个过程都贯穿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作为南京市的中心城区之一,鼓楼区是众多省级党政机关办公所在地,聚集了很多央属、省属、市属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国有单位数量多,任务重。区普查办全面了解了全区国有收藏单位及其藏品的情况,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全区藏品总量不多、文博系统收藏单位少、非专业收藏单位多、隶属级别高、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设备缺乏、未建立文物档案等等。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各文物收藏单位自行开展文物信息采集工作的能力不足,区普查办决定,全区(除文博系统的专业收藏单位——渡江胜利纪念馆外)其他所有收藏单位的文物藏品信息采集与登录的工作,都由区普查办工作人员自带工具上门完成。至2014年底全部完成登录工作。2015年,区普查办全面开展了数据的审核与报送工作,对所有填报数据逐条审核。对文物定名、年代等信息反复斟酌,遇到疑惑,立即请教专家,并及时修改。为提高文物照片质量,聘请摄影专家,对部分文物照片进行重新拍摄,追求更清晰更美观,充分体现文物的全貌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南京市普查办对鼓楼区报送的数据进行复审,严格把关,力求做到精益求精。20156月,全区所有文物数据悉数审核并上报完毕。

江苏警官学院指纹博物馆

指纹博物馆的总体做法是:紧扣普查办要求的时间节点,明确任务,专人负责;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有整改。

指纹博物馆创建于2007年,位于江苏警官学院内,现有藏品7000余件。是全国唯一的指纹专题博物馆。

20139月,指纹馆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霞亲自担任组长,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普查工作,改造工作室条件,制定了《指纹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在文物信息采集登录中,指纹馆组织了4个人专门进行培训并分工协作开展普查工作,以流水线方式加班加点开展工作,1人负责按照文物清单将藏品出库和入库,1人负责拍照或扫描并进行图片处理,1人负责文物称重和测量,1人负责汇总信息并上传到平台,明确了标准和责任同时避免了信息混乱,提高了普查实效。截止20154月,顺利完成1861件馆藏文物信息采集上传工作,目前,安排了专人,就逐件文物信息进行第二轮复核。经过两年多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指纹馆普查负责人得出的经验是:要想争取领导重视,博物馆同仁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必须的,要想普查工作出效果,定人、定量、定要求、定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秉持扬州市文物局“起步早、行动快、积极探索工作方法”的普查精神,对考古所可移动文物进行了详细认真的普查工作,自2014320149月底,经过一线人员加班加点辛勤工作,共完成普查、上传文物5600件(套),同时完成一普数据审核上报工作。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一线业务单位,在日常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开展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同时,又要确保一普工作的顺利进行。面对困难,考古所同仁没有抱怨,而是排除万难,加班加点,制定了一个错时工作的方案,大家分组行动,分工合作。一组人员在库房登录文物信息、拍照,一组人员集中田野发掘,然后利用晚上下班时间,加班整合普查数据,集中讨论普查中工作中的疑点、难点问题,确保了一普数据上传的质量与速度。

为提高普查效率,考古所的普查员们不断探索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流程。1.将摄影棚、文物数据测量台、原始数据录入工作台连排安置于库房内。一方面有效的将拍摄、测量、登录三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整个原始文物信息采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文物在这三个环节过程中因搬运而可能造成的伤害。2.预留部分空置货架,在文物原始信息采集完毕后按发掘时间、发掘地点进行分类存放。充分以此次普查工作为契机,为今后文物库房管理及田野考古资料整理工作做好准备。3.文物原始信息采录过程中,除却录入系统所要求的各分类项目,在EXCL工作表中增加“存放位置”一览,标注文物的库房编号、货架编号,方便日后文物管理及信息查询。4.利用EXCL工作表数据筛选功能,在资料上传前对所采集、录入的文物原始信息进行核查校对,避免因手工录入而造成的文物信息失真。

常州博物馆

常州博物馆至20158月,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已全部按时完成,共计上传文物及自然标本数据17107条。数据审核工作在今年10月基本完成,完成率达到99%以上。

常州博物馆自2009年全国馆藏珍贵文物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开始,藏品数据库建设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保管部从2011年开始就进行一般文物数据库建设,自然部也一直在进行的标本数据库建设。至2013年,已经完成近万件文物的数据库建设。如此扎实的数据基础,大大减轻了常州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工作量。

收藏单位的普查工作难点在拍摄照片和上传数据这两项,常州博物馆的普查员们根据普查工作要求,联系本馆藏品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普查的工作方法。

1就近原则:为了加快速度,同时也为了安全考虑,常州博物馆普查员采取了拍摄时“就近”文物的原则。也就是说,所有文物是在库房的走廊搭设临时摄影棚进行拍摄;展厅中的文物,则是关闭展厅,在展厅中搭设临时摄影棚进行拍摄。

2)流水作业:常博普查员在拍摄文物时,采取先拍摄一轮文物的全景图和正视图,再拍摄顶面和底面图的方法。整体流程如下——摄影人员不接触文物,另有三名业务人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一人记录拍摄顺序,第二人负责按序将文物放到摄影平台上,并且负责转动文物以转换拍摄角度,而第三人则负责把拍完的文物从摄影平台上拿走,并按序排放。一轮全部拍摄完后,拍摄顶面和底面也照样如此,只是此时背景纸放置在地上。整个过程就犹如“流水作业”一样,拍摄工作忙而不乱、又快又稳的进行。

3) 采集同步:影像采集与藏品基本属性信息采集的同步进行,即在文物拍摄时,根据普查藏品登录操作要求,进行文物的尺寸测量和称重,并且记录文物的质地、完残情况、主要特征等信息。

4 及时总结、上报进度 。普查员每个月进行自我总结,上报进度给审核员,由审核员制作进度表,根据进展情况及时调整下月目标和工作开展方式,并且汇报给分管领导。

苏州市第五中学

苏州市第五中学前身之一——萃英中学,时称萃英书院 ,由美国基督教会传教士海依士博士创办于1892年,另一前身——圣光中学,是坚持“教育救国”理想的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于1942年参与创办,萃英中学、圣光中学于1952年合并,始称苏州市第五中学校。

学校办学伊始就聚集了一批当时东南地区的文人志士,他们对古籍进行了精心的收集、收藏,当时重视教育的社会贤达也多有对学校古籍方面的捐赠。2014年上半年,在苏州市各学校文物普查中,苏州市五中的古籍价值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来鉴定的苏州市级文物局、博物馆、图书馆古籍专家花费二周时间,对全部293套一万一千余册明、清、民国年代的古籍进行了逐一鉴定, 填写了鉴定表,发现其中更藏有明刻本的《淮南鸿烈解》、《世说新语》、《四书集注大全》、《扬子法言》、《王文恪公全集》等极其珍贵的古籍善本,多位专家都唏嘘不已,感觉在一所普通的中学能如此完好地馆藏这些珍贵古籍实属不易,是一个惊喜。

学校现任领导也高度重视,对古籍馆立即加强了安保设施, 安装了和110联网的防盗系统以及防火设备 ,调控古籍馆温度和湿度的空调、抽湿机也陆续安装到位。2014年底,五中获得了“江苏省古籍收藏单位”的称号,成为江苏省内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高中校。

2015年上半年按照文物部门的要求,五中老师在文物局志愿者的帮助之下已经完成了全部古籍善本的登记、拍照、称重、丈量,并且已经全部上传至文物局官网以完善古籍的档案登记。20156月参加了由苏州市文物局举办的吴珍撷萃——苏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精品成果展”。40多个普通市民其中包括近20个孩子第一次走进五中,了解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特色。2015925,为了进一步推动江苏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省文物局组织江苏省教育系统可移动文物普查课题组,在苏州市第五中学校进行了现场调研。在听取专家的建议之后,五中准备对部分古籍开始安装樟木夹板,以更好地保护它们。

 

 

 

 

 

 

 

 

 

 

 

 

 

 

 

 

 

 

 

 

 

 

 


 

印发: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

各市、县(区)文物普查办公室;重点文物收藏单位;南京博物院。

抄报: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