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工 作 简 报
(第17期)
苏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
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1月9日印发
本期目录
苏州市普查办成立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志愿者队伍... 1
苏州市率先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采集登录工作... 2
苏州市普查办成立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志愿者队伍
苏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自实施开展以来,已先后完成全市国有单位收藏情况调查摸底、非文博系统收藏单位文物认定等阶段工作,目前已进入文物信息采集和登录平台上传数据阶段。2014年10月,苏州市文物局与苏州大学合作,招募一批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对收藏单位进行普查支持协助,成立了苏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志愿者队伍。相关情况如下:
第一,志愿者工作内容:服从苏州市普查办统一调遣,协助普查员完成国有收藏单位的普查工作。1、对苏州市非文博系统单位(如苏州市狮子林管理处、苏州市留园管理处、苏州市网师园管理处、苏州市第五中学等)收藏文物进行信息数据采集登录上传,包括数据测量、填写EXCEL模板表格、图片拍摄及相关软件的操作使用等。2、对苏州市部分任务重、人员少的文博系统收藏单位进行普查帮扶协助工作。
第二,志愿者工作时间:2014年10月——12月,每周一至周五,9:30——16:30;周六、周日可根据收藏单位工作时间,适当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志愿者工作。
第三,志愿者工作职责:1、贯彻落实《苏州市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按照《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各级普查机构、文物收藏单位的指导下,支援开展普查工作;2、掌握《馆藏文物登录规范》,遵守国有收藏单位藏品管理制度,按照国有收藏单位工作时间安排,协助开展文物信息的采集和软件录入工作;3、协助普查员按要求编制可移动文物普查档案资料;4、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格遵守文物安全管理规定,不得损坏、丢失文物,确保文物安全;5、严格遵守数据保密制度,普查记录的信息文件、资料不得备份;不得通过任何途径将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的相关信息外泄,对所有申报的文物资料予以保密。
第四,志愿者补贴:志愿者对普查进行志愿服务及支援协助工作,补贴标准为:每人80元/天,其中交通、食宿自理。
志愿者队伍招募工作结束后,苏州市普查办组织全体志愿者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采集登录培训,通过对普查工作流程的讲解和普查指标的阐述,进一步提升了志愿者的工作能力,此外还重点强调了普查工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等问题。下一步,市普查办工作人员将带领和安排各位志愿者,前往各文博系统外重点国有收藏单位,支援和协助他们开展信息采集登录工作。
苏州市率先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采集登录工作
苏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于2013年7月正式启动,截至2014年12月31日,已全面完成普查信息采集登录工作,较国家确定的普查时间节点提前2年。全市124家地市属及以下国有收藏单位,共登录藏品总数64399件/套,实际数量174410件。据国家文物局普查登录平台显示,苏州市的已登录收藏单位总数、已登录藏品文物数量和珍贵文物数量等均居全国第一,是首个全面完成普查信息平台数据录入工作的地级市。
文物普查信息采集登录是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第三阶段,也是工作任务最繁重的阶段。2014年6月—12月间,全市共有约500名普查员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项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对所有认定文物进行13项数据指标采集,珍贵文物数据转换及数据在线上传等。这一阶段,市普查办的工作新举措主要有:个性化培训。除按要求组织参加省普查办组织的各类培训及在全市开展大范围培训外,对市属文博系统收藏单位进行了一对一上门培训,对园林系统、教育系统国有收藏单位进行了条线单独培训,帮助普查单位提高了工作能力。志愿者招募。针对专业力量薄弱、人员短缺的非文博系统国有收藏单位,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普查,保证了工作进度。如,市普查办在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招募志愿者帮助园林系统国有收藏单位进行数据采集,常熟市普查办聘用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学生,对该校所藏大量古籍进行拍照、登记等工作。竞争氛围营造。为让全市各国有收藏单位在普查平台登录藏品数量和进度一目了然,市普查办制作了普查信息登录平台数据报送进度表,重点反映上报文物藏品总数、已登录藏品总数、登录进度百分比等数据,每半月更新一次,使普查各区域、各单位之间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下阶段,苏州市普查办将对登录的全部文物信息进行审核,查漏补缺,确保普查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还将着手开展普查成果整理和展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