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并解读最新出台的《江苏省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钱宁介绍《行动计划》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优质产品供给、消费服务扩大、产业空间拓展、经营主体培优、市场环境优化和政策支持保障等六大行动,共22项重点任务。
三大考虑 锚定发展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旅工作,多次指出要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强调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省政府高位部署文化旅游业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是制定《行动计划》的根本遵循和主题主线。文件起草过程中,省文旅厅牢牢把握这一点,从建设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深化人文经济学实践探索的高度,谋深谋远谋实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聚力打造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努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切实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落实好挑大梁重大责任,文旅部门责无旁贷。江苏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两年,全省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占全国比重10%左右。《行动计划》全面贯彻近期国家和省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兴业,坚持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就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强化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加快文旅产业全面提质升级作出安排,将更好助力释放文化旅游业综合效能、加快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为巩固拓展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势头注入新动能,为全国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文旅产业具有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独特作用,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行动计划》立足文旅消费升级的新变化新趋势,将丰富多元业态场景、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作为关键点着力点,小切口谋划、下功夫破题,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转化为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的实际成效。
四大特点 多维引领江苏文旅高质量发展
聚焦融合发展,完善文化旅游业产品体系。落细落实中央关于健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部署,提出迭代升级“演出+旅游”“展览+旅游”“影视+旅游”等业态,释放小剧场、音乐会、沉浸式演出等热度。今年暑期,全省热门博物馆的“花式夜游”带动周边夜间消费增长25%。为此,《行动计划》提出鼓励更多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开发文创产品、推出夜游项目。同时,进一步丰富研学、生态、工业、康养、冰雪、低空等旅游产品,通过深化拓展“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聚焦彰显特色,加快文化旅游业品牌化发展。围绕发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撬动作用,提出策划“跟着‘苏超’去旅行”主题旅游线路,推出“水韵江苏·风雅德比”创意融合产品,持续打造赛事“第二现场”,放大“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整合的链式效应。围绕用好江苏特色文旅资源,提出梳理挖掘红楼梦、西游记等文化符号,开发特色地域文化IP,形成更多具有江苏印记的“爆款”文旅产品,同时,立足我省得天独厚的江河湖海特色优势,开发更多游船游、游艇游、邮轮游等水上休闲旅游线路产品,加快发展“太湖揽胜”水上旅游,努力打造“水韵江苏”标志性文化旅游品牌。
聚焦空间拓展,推动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把“两廊两带两区”建设作为深度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有效抓手,提出建设好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推进旅游景区提质升级和旅游度假区品牌提升,打造“沉浸城市”“旅游名县”“旅居乡村”全域可游魅力空间。随着现代科技在文旅领域广泛应用,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层出不穷,为此,《行动计划》聚焦数字文娱、智慧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提出培育更多VR大空间、导览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新场景,推出更多实景演艺、沉浸式体验等新产品,推动文旅项目的增量转化为吸引游客前往打卡的流量。
聚焦政策创新,形成文化旅游业发展合力。建设现代文旅产业生态圈,需要拿出一批细处着手、实处发力的改革创新之举。《行动计划》围绕增强公共服务、综合监管、要素保障“三个能力”,提出创新文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绩效激励等机制,创新发展文旅消费信贷,用好“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支持文旅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推进文化艺术、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等。同时,提出健全文旅产业发展省级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大文旅工作格局,明确要求各地和省有关部门把发展文化旅游业纳入“十五五”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探索务实举措,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产业发展处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