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七届港澳中学生文化遗产暑期课堂圆满举行
【信息时间: 2025-08-20 16:2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厅博物馆处
【字体:

“江苏文化遗产太丰富了!欣赏的南京白局、品尝的淮扬美食、游览的大运河等等,还有南通的张謇先生,太多太多,统统都是美好回忆。马上就要闭营了,我真的好舍不得!”来自香港九龙三育中学的黄皓彬同学激动的说。甘熙宅第“梨园雅韵”书场内,参加结营仪式的老师和同学们无不为之动容。至此,“第七届港澳中学生文化遗产暑期课堂”圆满闭营。

该活动由国家文物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主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等单位精心策划组织。自8月中旬开营以来,来自香港、澳门特区及江苏的50余名青少年,在南通、扬州、南京三地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化遗产研学之旅,于历史长河中探寻中华文脉,在亲身体验里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国家文物局与香港、澳门特区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共同打造的机制性交流项目,该活动自2017年起已成功举办六届,旨在促进内地与港澳文化交融,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统筹安排下,本届活动以历史轴线为脉络,走访文化地标,结合非遗工坊、手工实践、专题讲座、文化考察等多元形式,重点解析大运河文化、江南水乡风情、明清工商文明等地域文化脉络,引导港澳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组织南京博物院、南通博物苑等文博场馆,为青少年搭建起触摸历史的立体课堂。在南京博物院,珍贵文物串联起江苏乃至中国数千年的文明长卷,让同学们在光影流转间读懂历史的密码;六朝博物馆以沉浸式展陈重现魏晋风骨,青瓷的素雅、砖画的灵动,让那段文化璀璨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内,模拟的科举考场、泛黄的试卷古籍,生动还原了古代选才制度的严谨与智慧,学员们驻足沉思,感受“金榜题名”的荣光。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甘熙宅第”夜游中,欣赏光影中的魅力古建,亲手打出200多年的古井水冰西瓜吃,体验南京人夏日的民俗乐趣,观皮影戏,欣赏国家级非遗南京白局的精彩说唱让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下难忘的瞬间。

明孝陵的实地参观让同学们印象深刻,“每一对石兽都藏着明朝的礼制密码,方城明楼的建筑布局凝结着古代帝王的治国理念。”沿着神道前行,两侧石兽、石像静静伫立,诉说着六百年前的传奇。讲解员细致解读历史背景,让大家直观理解皇陵布局智慧。

在南通博物苑,张謇先生的“謇言謇行”,让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变得可感可知。“原来课本里的历史,在这里能摸到、看到、读懂。”一位澳门学生在参观手记中写道,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设计系列非遗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动手过程中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在中国珠算博物馆,一堂《神奇的珠子》课程带领大家徜徉于珠算历史长河,在互动体验厅内,同学们学习了传统拓印技艺,推墨、上色、覆纸、轻拓、揭画……随着一道道工序的完成,“金蛇纳财”“日进斗金”“八卦图”等一幅幅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拓印作品跃然纸上。

在南通市富美帽饰博物馆,从远古冠冕到现代设计,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帽饰里的礼仪史,更尝试制作简易帽饰,在制作过程中体会非遗技艺的传承。

通过“演艺+场景”的创新形式,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江苏文化的多元风情。开营仪式上,快板书演出《张謇办厂》以生动的文艺形式,为学员们演绎了南通先贤、清末状元张謇实业救国的传奇历程。



夏夜的扬州少堂书场里,杖头木偶在艺人手中翩然起舞,婉转清曲萦绕梁间,学员们沉浸在“扬州有戏”小剧场的精彩演艺中。澳门学生洪熒熒的目光被木偶吸引:“‘杖头木偶’这个词我第一次听说!太神奇了!”

在“大运扬州”古运河行进式游船演艺中,船行景移间,两岸光影交织,音乐、舞蹈与戏剧演绎着运河漕运的繁华、市井的烟火,让同学们直观感受运河如何滋润扬州这座原点城市。

“扬州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我已经把见闻分享到朋友圈,推荐更多朋友‘下扬州’。”香港培桥中学学生何嫣庭的分享,道出了许多学员的心声。多位学生表示:“这次旅程让我们收获了知识与友谊,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厅博物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