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戏剧剧本质量提升座谈活动在苏州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出席并主持活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作交流发言。
会议强调,剧本作为“一剧之本”,是艺术作品立于舞台的根基。创作者、创作生产单位及艺术管理者须各司其职,共同改善剧本创作环境,提升剧本质量。创作者要处理好“量与质”“长与短”“深与浅”“宽与窄”“内与外”“急与缓”“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等关系,追求品质而非数量,沉淀自我、厚植生活,以创作精品为己任。创作生产单位要注重选题规划,提前布局,建立选题论证机制和剧本审读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各艺术门类编剧人才培养。艺术管理者要重视规划引导,把握创作方向,强化选题统筹、慎重点题,加强资金、采风等政策保障,引导创作生产单位完善机制,提升创作生产管理水平,努力出精品、留经典、攀高峰。
杨志纯表示,近年来,江苏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推出一批彰显中国气派、时代气象、江苏气质的优秀剧本并搬上舞台。
淮剧《小镇》、苏剧《国鼎魂》、锡剧《烛光在前》等剧目获评全国文华大奖并实现“四连冠”。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昆剧《瞿秋白》、扬剧《郑板桥》等剧目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淮剧《送你过江》、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等23部作品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田汉戏剧文学奖。
江苏在舞台艺术创作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与拥有一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编剧“苏军”密不可分。我省剧作家罗周,笔耕不辍,作品屡获文华大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在戏剧界引起积极反响,被誉为“罗周现象”。徐新华、陈明等剧作家,凭借其丰富经验与深厚功底,不断推出新的佳作,为江苏乃至全国戏剧创作贡献力量。一批青年专业编剧群体以新颖的视角、灵动的笔触,将时代精神与青春感悟融入作品,为我省戏剧舞台注入新的活力。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形成了江苏编剧事业发展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有力助推了江苏戏剧创作高质量发展。
剧本作为戏剧创作的源头,是舞台艺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抓好剧本创作这一源头工程,杨志纯结合江苏在实践中的经验提出四点体会:
提升戏剧剧本质量要靠规划引领
江苏围绕提高剧本创作组织化程度,建立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艺术创作三年行动计划,尤其是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革命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有系统、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主题剧本创作,做到全过程把控指导、全方位协调推进。
同时,设立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发挥其龙头作用,加大对全省重点剧本创作辅导力度,每年辅导剧本一百余部,其中约有三十部作品被孵化搬上舞台。
提升戏剧剧本质量要靠“深扎”赋能
建立常态化制度机制,组织和引导专业编剧常下基层、常在基层,在创作生产、服务基层、结对帮扶中落实好“深扎”要求,让作品更有情感、更接地气。
省戏剧文学创作院与基层院团建立帮扶机制,为基层院团量身打造符合剧种特点、演员风格且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戏剧剧本,丹剧《凤先生》、淮剧《雪枫卖马》等正成为我省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基层院团改革发展的“赋能剧目”。
杨蓉、曾汉才等一批地方剧作家,在深扎乡村基层中创作了《大树成荫》《运河岸边槐花香》等一批优秀剧目,深受基层老百姓喜爱。
提升戏剧剧本质量要靠人才支撑
江苏提出并落实对艺术家、艺术创作规律、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三个尊重”,完善“选育管用”全链条人才发展机制,建立“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编剧人才队伍强起来。
开通绿色通道,引进罗周博士扎根江苏。将原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更名为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由她担任首任院长,并委以扬剧《夫妻哨》、锡剧《烛光在前》、昆剧《瞿秋白》等主题创作重任,为她施展才华、发挥“头雁效应”提供广阔舞台。
每年组织全省知名编剧并邀请全国知名专家,通过举办“江苏戏剧讲坛”“重点题材剧目创作辅导”等活动,为来自全省剧目创作单位、文艺院团的50多名专业编剧举办上百场专业讲座、观摩点评、剧本辅导、网络授课等,培育一批骨干人才,形成了“雁阵效应”。面向全国开展“紫金戏剧文学剧本扶持计划”“新剧本征集遴选”等活动,不断发掘优秀后备人才。
提升戏剧剧本质量要靠生态优化
完善政策机制,发挥江苏艺术基金和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孵化器”“助推器”作用,资助包括剧本创作在内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设立艺术创作源头工程专项资金,引导和扶持全省优秀剧本创作推广;实施小戏小品小剧场剧本创作扶持计划,为年轻编剧作品舞台转化和传播推广创造更多机会。
搭建平台载体,部省联合举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成为全国戏曲界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创新开展“家门口赏好戏”、小剧场演出季等活动,建立全省优秀戏剧剧本项目库,让江苏优秀戏剧作品有更多展示舞台;推动编剧与全省100多家国有文艺院团的演员、导演等建立沟通机制,结合剧种唱腔和演员特点共同打磨作品,形成相互成就、携手共进的良好创作氛围。
强化文艺研究评论,积极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庚戏曲学术提名”活动,以学术研究促进剧本创作;利用“江苏艺术评论”“江苏网络文艺观察”微信公众号、《艺术百家》《剧影月报》等省级艺术评论矩阵加强剧本评论,有效发挥其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
下一步,省文旅厅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更加自觉扛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戏剧创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江苏担当。
本次活动组织了全国各地30余位剧作家、戏剧导演、文艺院团负责人、高校戏剧文学专业教师、院线经营者以及研究人员代表,围绕当前戏剧剧本创作及编剧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艺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