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墩石室建筑遗址,是环太湖一带群山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建筑遗存,主要位于山顶或山脊上。这种遗存的外观一般为馒头状或椭圆形,内部有结构大体相似的石室,以大小不等的自然石块砌成,顶部以大石块覆盖,石室外再覆以土石。这种土墩大者占地千余平方米,如木渎七子山巅的土墩,小者占地十余平方米,如东山莫厘峰上的土墩。民间一般称其为“土墩墓”或“藏军洞”,可见关于这种土墩石室的具体用途,说法不一,根据已经考古发掘的土墩内部出土文物来看,其为墓葬的可能性比较小,更可能是一种军事设施。
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期间,苏州市吴中区文物工作者们根据“三普”的结果再一次探访土墩石室建筑遗址,核实其保存现状,为它们重新建档立册。
吴中区的土墩石室建筑遗址,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广泛,从越溪街道、木渎镇、胥口镇,一直延伸到太湖中的东山镇、金庭镇。以东山莫厘峰为例,这是一处位于太湖内东山镇的小山峰,海拔293米,站在峰顶,四围是茫茫太湖,北面的缥缈峰、穹窿山,东面的七子山等太湖群山依稀可辨。天气晴好时,甚至能看到湖对岸的湖州。就在这样一座视野绝佳的山峰上,沿着绵延的山脊,散布着十余处土墩石室建筑遗址,从地理位置出发判断其功能的话,则土墩石室建筑遗址作为军事设施的概率的确更大一些。
对莫厘峰土墩石室建筑遗址的调查,吴中区四普队员们用了一天的时间,共登记遗址12处。考虑到这次寻访的土墩石室并没有经过考古发掘,经年累月,山上植被变化较大,要寻找它们的踪迹,难度非常高。能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找到12处建筑遗址,还要高效率地完成测量、拍照等工作,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三普扎实的基础。吴中区普查队手中的三普资料里,有每一座土墩石室建筑遗址的详细坐标,即使受限于当时的设备条件,具体坐标会有些出入,但大致位置是准确的,按照坐标走到附近,细心观察的话,不难发现旁边高出地面的小土墩。
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东山镇优秀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陪同寻访莫厘峰土墩石室建筑遗址的文物志愿者老陈,是东山本地人,曾经担任莫厘峰森林防火员,在山上工作了三年时间。由于工作原因,三年里,他走遍了莫厘峰大大小小的每一个角落,对散布在山脊上的每一个土墩都非常熟悉,用苏州话讲,是一位“老法师”。有了他的配合,再加上三普的坐标点,寻找土墩石室的效率非常高,找到之后的工作,只需要交给手持RTK测量仪和数码相机的专业人员就行了。
土墩石室建筑遗址最大的困难,还要数山上遍布的树木荆棘了。由于土墩石室分布的地方多为尚未开发的野山,虽然谈不上人迹罕至,但大部分地方杂草丛生,荆棘遍布,要近距离观察土墩石室,免不了要披荆斩棘,开辟一条道路。
在太湖莫厘峰顶,普查员们就地取材,制作登山杖,既辅助登山,又用来拨开拦路的荆棘。吴中区有很多文物散布在野外,除了土墩石室建筑遗址,还有众多的古墓葬、古桥、古遗址等。文物普查是一项浩大的工作,莫厘峰之旅,只是本次四普“披荆斩棘”的开始而已,未来,披荆斩棘不止在山上,还要落实到资料汇总整理、确定名录、核定公布等多项工作中。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文物普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位参与的普查队员都将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务实的态度、更昂扬的斗志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此次四普工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
(苏州市四普办 苏州市吴中区普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