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山遗址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村西侧,地处斗山南侧缓坡地带,东北紧靠横山,南临黄泥坝河,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斗山遗址北距长江约30公里,南距太湖约25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普遍近2米,核心区厚约4米,主要包含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遗存,是一处规模较大、内涵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2024年12月,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考古机构,组建联合考古队,开展发掘工作。本次发掘工作采取多单位协同合作模式,发掘工作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协调配合、资料集中”的原则,严格依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执行,确保各项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框架下有序推进。
截至目前,斗山遗址已布设探方160个,探沟12条,发掘面积约16000平方米。出土遗迹丰富,涵盖马家浜、崧泽、商周及唐至明清等多个时期,其中以马家浜和崧泽文化时期堆积为主体。马家浜文化时期遗迹主要有房址8处、台地1处、墓葬66座、灰坑62个、灰沟5条、墙2道、红烧土堆积8处;崧泽文化时期遗迹有房址2处、墓葬162座、灰坑70个、红烧土堆积2处、灰沟5条;商周时期灰坑48个、灰沟3条,唐宋明清墓葬60座。出土各时期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铜器等文物标本近2000件。
在发掘区西北部,发现并清理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三条壕沟和两道墙体.外墙和壕沟揭示近70米长,内墙和壕沟揭示近50米,初步推测存在史前城址的可能。随即考古队对遗址周边进行重点勘探,追踪墙和壕沟线索,并依据勘探结果先后在遗址西北、北部、东北、东南及南部布设了7条探沟(TG4、TG7、TG8、TG5、TG11、TG12、TG10),均发现有墙和壕沟遗迹。至此,从已有发掘区揭示出的墙和壕沟,结合考古勘探和探沟发掘的情况,可以判断内墙及其外侧壕沟是闭合完整的,平面大致呈圆角方形。如此闭合完整结构的线性遗迹,应是城址。外墙及其外壕主要在遗址北半部,南半部分暂未发现,可能已被破坏,需要继续勘探确认。
经过发掘,斗山遗址存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城址,可能存在内外两重城,内城平面面积约7.5万平方米,外城面积推测复原约12.5万平方米。壕沟和墙体内出土有外红里黑红陶豆、宽折沿腰檐圜底釜等马家浜文化时期陶片标本,碳十四测年显示壕沟年代在距今6000年前后。
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墙的基本特征是,东北部以塔山为依托,从塔山东西两侧分别引出墙和壕沟,有内外两道墙和三条壕沟,东西两侧发现有一大一小出入口。内墙基本可分为4~6层堆筑,部分带护坡,基宽一般在4~9米之间,现高约0.4~1.5米;外墙堆筑有3~6层,部分有墙体护坡,基宽6~12米,现高0.2~1米。内外墙间距在6~15米之间。墙体大多用较为纯净的黄土分层堆筑,北部墙体发现用大石块铺垫加固的现象。壕沟沟口在5~21米间,现深1.2至2米。内墙外壕与外墙内壕局部有重合。发掘的三道壕沟内堆积层次较多,从剖面结构和堆积内包含物来看,至少可分为早晚两大段,显示壕沟有长期使用的过程。
马家浜文化时期还发掘了一批墓葬、灰坑、房址和红烧土遗迹。目前已发掘马家浜文化墓葬近70座,仍有大量墓葬已确定开口尚未发掘。马家浜文化墓葬以竖穴土坑墓为主,包括成人和幼儿葬,墓向基本为北向,也有个别东向墓葬。成人墓葬以俯身直肢葬为主,随葬有红陶豆、陶纺轮、陶罐等器物,部分墓葬中见有陶豆等打碎覆盖墓主头部的现象。发掘区内还发现了多处红烧土堆积,烧土堆积中见有竖立的陶缸等遗物,应该是房址类遗迹。该时期出土遗物包括陶釜、陶鼎、陶豆、陶盆、石纺轮、石斧、玉玦等,陶系以夹砂红陶为主,也有内黑外红陶。从陶器特征和墓葬形制来看,以上遗存属典型马家浜文化,但也可见太湖西部骆驼墩文化的因素,例如少量东向墓葬和由平底釜演化而来的陶鼎。
崧泽文化时期遗迹以墓葬为主,目前在遗址发掘区中部发现了两处相对集中的墓群,已发掘墓葬160多座。墓葬方向多为南偏西,整体上东西向成排分布,多数人骨无存。一般崧泽墓葬随葬品在10件以下,较高等级墓葬的随葬品在20件以上,显示出较明显的社会分化。出土随葬品包括玉钺、玉璜、石钺、石锛、陶鼎、陶豆、陶杯、陶大口缸等,根据器物形制判断大多为崧泽文化中晚期。
在T2016和T2017等探方中,揭示出一片崧泽文化时期较高等级的墓葬及其周边建筑遗存。墓葬与建筑遗迹的布局方向一致,均为北偏东方向。其中,个别较大型墓葬长度超过3米,宽度约1.8米,大小规模明显大于在遗址中发现的一般崧泽文化墓葬,显示出其特殊的等级意义。建筑遗存中发现有柱洞、基槽等结构。其中,较大的柱洞直径约为30~40厘米,小型柱洞则呈排状连续分布,大多数未见基槽,直径在3~5厘米之间,可能为篱笆或栅栏类等遗迹,或可能与崧泽文化墓地的界域有比较密切关系。
长江下游地区此前明确发现的史前城址为环太湖南部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一些显著特征,如东北部和西南部分别依托雉山和凤山、有内外壕沟、墙基下铺垫石块等迹象,在斗山马家浜文化城址中似可找到渊源。换言之,斗山史前城址依山而建、内外壕形制、墙体局部包裹石块等筑城理念,为理解良渚古城的营造,提供了比较合理的历史渊源依据。
斗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马家浜—崧泽文化时期的重要中心聚落,遗迹密集,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斗山遗址确认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是目前长江下游发现的最早的史前城址,也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呈现“两墙三壕”形制的斗山史前城址是同时期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城址,其发现为重新认识马家浜文化社会形态和生产力水平,以及对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全新材料。所发现的崧泽文化墓地,尤其是高等级墓葬及其特殊营造现象,为探讨长江下游地区古国时代的早期阶段,以及对良渚文化早期贵族墓地的影响与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支撑。
目前,考古队已基本确认马家浜时期内城范围,但外城形态、内外城是否同时存在、城址修筑与废弃的确切年代,以及崧泽文化遗址范围等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下一步,考古队将按照大遗址考古工作要求制定中长期考古规划,加强多学科合作,从长江文明溯源的视角谋划斗山遗址的系统发掘和研究,以期全面揭示斗山遗址的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