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苏州召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黄小驹,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斌,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朱艳出席发布会,介绍本届昆剧艺术节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调研员陈珺主持。
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将于4月28日至5月4日在苏州举办,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本届艺术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国昆剧艺术继承与创新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艺术节面向全国八大昆剧院团遴选了16台优秀昆剧大戏和折子戏组台参演。
大戏方面,包括北方昆曲剧院《国风》、上海昆剧团《玉簪记》、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诗宴·唐才子传》、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林冲》、昆山当代昆剧院《西厢记》、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壮哉少年》、永嘉昆剧团《监察御史徐定超》、湖南省昆剧团《渔家乐》等8台优秀剧目。
折子戏均为各院团经典传承剧目,将在小剧场、高等院校、戏曲博物馆等多类文化空间进行演出。本次活动还邀请了苏州地方戏曲剧种——苏剧的优秀移植剧目《五女拜寿》及折子戏组台参加展演。
名团汇聚,好戏连台,展现昆剧创作成果。
参演大戏中,新编历史剧、整理改编传统戏、移植改编古装戏交相辉映,精彩纷呈,展现了昆曲艺术的深厚底蕴和创新活力。折子戏组台均为能够体现昆剧表演艺术精粹的优秀传统作品或保留作品,将带领观众充分领略昆曲历久弥新的经典魅力。
理论实践交融并进,探索昆剧发展路径。
本次将举办第十届昆曲学术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围绕“青春版《牡丹亭》首演20周年纪念”“昆曲音乐创作”等议题,集中探讨当代青年群体在昆剧传承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昆曲音乐创作规律和行业人才培养路径等关键问题。同时,组织开展“一剧一评”研讨会,邀请专家对参演剧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还将从历届“梁辰鱼杯”活动征集的优秀昆剧剧本中遴选部分进行推介,为剧本作者和昆剧院团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
聚焦传承,加强传播,培育昆剧新生力量。
为给青年昆剧演员提供展示平台,艺术节闭幕式将举办“昆曲正青春”——90后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汇演,集中展现“90后”青年昆剧演员的精神风貌和整体实力;举办“名师收徒仪式”,在院团推荐的基础上,组织常年活跃于舞台的昆曲名家收徒传艺,推动昆曲人才梯队建设,加大对青年昆曲表演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推出6大类17场昆曲配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特别是首次推出昆曲艺术赏析进高校、进园林以及昆曲演出进商业综合体等,极大丰富群众的文旅体验,让更多观众认识昆曲、了解昆曲、热爱昆曲。
问答时间
1.中国文化报记者提问:昆曲被誉为“百戏之师”,请问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在昆曲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黄小驹:
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戏曲生态。实施戏曲传承振兴工程,关注基层戏曲院团和濒临失传剧种,推动形成戏曲体系化保护传承机制。
推动精品创作,实施2023-2025年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剧本扶持工程等。
传承经典作品,实施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实施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至今已录制昆曲剧目16部。
搭建展示平台,持续举办中国昆剧艺术节、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活动。
培育人才梯队,“十四五”期间实施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全国戏曲演员会演、戏曲艺术人才高级研修班等,通过推出新时代戏曲领军人才和传承英才,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
2.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江苏历史上是昆曲的发源地,请问能否具体介绍下江苏在昆剧精品创作方面的相关情况?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斌:
复排一批经典剧目,《浣纱记》《铁冠图》《活捉罗根元》《南柯梦》等传统戏常演不衰。
创作一批古装新编戏,昆剧《世说新语》《浮生六记》等赋予了经典文学名著新的审美力量;《顾炎武》《范文正公》《唐才子传》等剧目,通过塑造历史人物传承民族精神;昆剧《千年一叹》《描朱记》、园林实景版《游园惊梦》深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打造一批昆曲现代戏,推出传统审美与时代主旋律相统一的昆曲现代戏三部曲《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受到业界瞩目,有力推动昆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新华日报记者提问:昆剧节作为全国昆剧艺术的盛会,已经连续举办八届,如今迎来第九届,请问举办本届昆剧艺术节对江苏文化强省建设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斌: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届昆剧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将上演二十多台剧目,充分彰显传统戏曲蕴含的中华民族价值追求和审美心理。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举办昆剧艺术节、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国家级活动,利用国家级平台形成昆曲创作和传播的良好生态。将昆曲表演持续融入全省小剧场演出,推动昆曲进高校、进园林、进商圈,让600年的“水磨腔”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提升江苏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在中国昆曲江苏周、中国西班牙文化和旅游年等活动期间,将昆曲作为江苏特色文化项目进行展演展示。以昆剧《牡丹亭》为代表的多部经典传统戏曲出海巡演,演出足迹遍布海外几十余座城市,走出了一条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
4.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请问本届昆剧节截至目前的筹备情况如何,特别是惠民活动方面,观众可以通过哪些具体形式参与其中?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朱艳:
截至目前,本届昆剧节的演出日程已完全确定,主体活动准备到位,各项配套活动的筹备和保障工作也在有序推进。本届昆剧节活动时间安排与五一假期基本重合,不仅覆盖苏州本地市民,也能让外来游客参与。
剧目展演方面,推出昆剧大戏和折子戏组台共16场,苏剧大戏和折子戏组台共2场,演出范围基本覆盖苏州全市域。
配套活动方面,推动昆曲走进园林景区、文旅街区、文博场馆、商业空间、高等院校等多类场所,开展昆曲艺术赏析、昆曲进商业综合体、昆剧快闪以及昆曲学术座谈会、剧本推介会等活动,打造更多“没有围墙的剧院”,更加广泛地传播昆剧艺术。
5.苏州日报记者提问:今年恰逢昆剧青春版《牡丹亭》首演20周年,20年来,我们共同见证了昆曲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也感受到了社会层面参与昆曲振兴事业的热情,请问近年来苏州在吸引更多人参与昆曲传承发展,尤其是昆曲教育普及、观众培养、演出市场培育、跨界融合等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朱艳:
推动昆曲教育普及。2021年苏州启动全国首次昆曲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三年来共有全国10省份16座城市1500多人参与,组织昆曲公益性演出、导赏讲座等走进大中小学。推动苏州市艺术学校(苏州市昆曲学校)挂牌“苏州城市学院附属学校”。
拓展昆曲演出市场。推动青春版《 牡丹亭》、《玉簪记》《浣纱记》等苏州代表性昆剧剧目在全国巡演,鼓励苏州昆剧院、昆山当代昆剧院积极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重大文旅节庆活动,提倡走出国门展演。
强化昆曲跨界融合。推出实景版《游园惊梦》、园林版《浮生六记》、拙政问雅、 网师夜花园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深挖青春版《牡丹亭》爱情故事内涵,与民政部门联合设立苏州昆剧院婚姻登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