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北宋紫定梅瓶
【年代】:北宋
【尺寸】:口径6.6厘米,腹径17.1厘米,底径7.5厘米,高22.7厘米
【来源】:金坛茅麓致和宋墓
【收藏单位】:常州市金坛区博物馆
【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梅瓶出土于西侧第三座墓室,整体施酱色釉,外表泛黄色。瓷瓶口径窄小,整体造型优美匀称,颈短、肩宽,瓶身渐收,底部微微外撇。瓶体外施酱色釉,釉料自然垂流,薄而均匀,成亚光状,酱色釉与胎之间有一层呈透明状的黑色釉夹层,瓶内满施洁白色釉,内口、底足釉薄处白胎显露,胎骨上的修胚轮旋刀痕细密。此瓶制作规整,无繁杂的附加装饰,仅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与素雅且为当时罕见的酱釉装饰默契配合,使瓶显得特别清逸典雅。为定窑器中难得的佳品。
梅瓶,是中国古瓷中造型最为高雅的瓷器品种,据史料记载“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而取名梅瓶。宋代创制时,梅瓶主要用于盛酒。宋代定窑白瓷烧造居多,单色釉瓷器产量稀少。单色釉瓷器烧造十分困难,胎体原料比普通白瓷要求更为严格,胎体外挂一层很薄的釉层,经过上千度的高温烧制,窑变极难控制要达到釉色纯正,通体一致,光润美观的效果难度相当大。宋代以后,元、明、清均有烧造,而梅瓶之名始于清代,以陈设为主。酱釉瓷器色泽温润高雅,没有白瓷或青瓷釉色上的那一层玻璃般的明亮浮光,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曾记载: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其价高于白定。定窑酱釉瓷器以碗、盘、碟等小型瓷器为主,瓶、罐之类的器型因为太难烧造所以存世少极为珍贵。金坛博物馆出土的这件酱秞梅瓶釉色莹润,光泽含蓄,柔和均称的瓶体给人一种简单的弧线美,充分体现了小口梅瓶的挺拔秀丽,这种素雅清逸的瓷器风格是宋代瓷器崇尚简约的典型代表,是名副其实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