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藏《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发布日期:2021-04-02  17:21    信息来源:苏州博物馆


  【年代】五代

  【尺寸】碗高8.9厘米 口径13.9厘米 盏托高6.6厘米 口径14.9厘米 底径9.3厘米通高13.5厘米 

  【来源】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

  【收藏单位】苏州博物馆

  【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何谓“秘色瓷”?“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诗中如此形容秘色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由此可知秘色瓷烧造之不易,釉色之青翠。秘色瓷代表了青瓷制作中的最高工艺水准,其烧制的越窑在现今浙江上林湖一带,始烧于晚唐,盛于五代,直至宋晚期。它有着如冰似玉、无水似水的特点。如冰似玉是指秘色瓷的胎质细腻釉面晶莹,无水似水是指俯身观看秘时,碗中无水,却仿佛始终有着一汪清水在其中一般。

  五代以后,越窑秘色瓷专用于进贡朝廷,臣民百姓不得使用,入南宋后已极为罕见,从而给秘色瓷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什么是秘色、是如何烧制的?因无任何实物资料,就成为一个历史之谜。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物帐碑上记载的13件秘色瓷的重大发现,为人们鉴定秘色瓷提供了标准器物。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是在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天宫中被发现的。碗高8.9、口径13.9、盏托高6.6、口径14.9、底径9.3、通高13.5厘米。整器由碗和束腰盏托两部分组成,碗和盏托可以分开。通过旁边的3D显示屏我们可以知道,盏托中心有一小孔,孔边还有“项记”二字,应当是工匠所刻,以示是自己的作品。



  从露胎处可见瓷胎呈灰白色,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外底留有排列密集呈斜卧状的垫烧支痕。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以仰覆莲瓣花纹,线条柔和流畅,整器构思巧妙,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尤其是该器釉色捩翠融青,莹润内敛,呈现出潺潺溪水般的韵动感和美玉般的温润感。被定为五代秘色瓷标准器和代表作。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写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生动描绘了秘色瓷釉色的青莹滋润之美。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瓷器是秘色瓷却无人知晓,根据宋人记载,五代吴越国把秘色瓷作为进贡之物,民间不得使用,这一时期的青瓷被称为秘色瓷,它的烧造工艺也都是由宫廷控制,密不外传,从而给秘色瓷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这件莲花碗是在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天宫被发现的,最初认为是青瓷。到了1987年,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发现了《物帐碑》,这是一个记载供品的物品清单,碑文记载有“瓷秘色”字样,同时清理出14件秘色瓷,从而揭开了只见其文不见其物的秘色瓷之谜,为秘色瓷的鉴定提供了实物对照。我们也因此确定了这件莲花碗不是一般的青瓷而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

  烧制秘色瓷的越窑在现今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始烧于晚唐,盛于五代,宋代逐渐没落。秘色瓷代表了越窑青瓷的最高工艺水准,有着如冰似玉、无水似水的特点(如冰似玉指秘色瓷的胎质细腻釉面晶莹)。1995年上海博物馆召开了“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全国秘色瓷精品云集,这件莲花碗被与会专家公认为是越窑秘色瓷中的珍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