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0年,常州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战线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各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走在全省前列。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829亿元,旅游总人数达5148万人次,均位列全省第四。其中,旅游总收入同比恢复到2019年的69.2%,分别高于全国31.2个百分点、全省11.6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二;旅游总人数同比恢复到2019年的64.6%,分别高于全国16.7个百分点、全省10.9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三。
2月2日,常州召开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会议。新的一年,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启“十四五”文旅融合新征程的“动员令”,塑造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一是强化资源开发,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天宁区、钟楼区年内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辖市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覆盖;推动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新增1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茅山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东方盐湖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宝盛园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成5家以上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大成纺织博物馆、天虹—大明工业展览馆建设,创成3家以上省级工业旅游区。加快发展城市旅游,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整合青果巷、前后北岸、红梅公园等运河沿线文旅资源,打造全新的古运河文化旅游区。
二是狠抓重大项目,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全力推进总投资306亿元的曹山未来城、焦溪古镇保护和申遗工程等35个文旅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超49亿元。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制定出台《常州市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全市文旅消费便捷支付示范区建设;环球恐龙城、青果巷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成首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并积极创建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加大支持引导力度,支持江苏(常州)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申报文旅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推动常州创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争创1个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是突出活化利用,推动文化遗产高质量保护。2021年,常州将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完成青果巷二期、盛宣怀故居等20个老城厢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实施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春秋淹城遗址改造提升工程,完成项目建设方案编制报批;加强运河遗产监测及沿线建设项目管控,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第三轮报告。打响红色名城品牌,举办“常州三杰与中国共产党创建暨新时代弘扬常州三杰精神学术研讨会”,四集电视纪录片《常州三杰》在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统筹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研学旅游项目。强化考古管理工作,有序推进考古前置及开发区文物区域评估工作。
四是注重提质增效,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保障。推动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进新一轮20家“秋白书苑”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模式;整合提升“文化100”“文化点亮生活”等惠民活动,举办“常州文化艺术节”;全年组织举办精品文博艺术展览50场次、社教活动和公益讲座100场次、专业文艺院团惠民演出100场次,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提供公益培训100期次,完成送戏1000场、送书50000册;深入实施“旅游品质提升年”,推动天宁区、钟楼区老城厢范围内旅游厕所按国家标准改造提升,加大常州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常享游”应用推广,保持游客满意度全省第一方阵地位。同时紧扣建党100周年,深入实施“5211”精品创作工程,推出大型锡剧《烛光在前》,创排滑稽戏《黑皮书记》、中篇弹词《邓稼先》等一批重点剧目;举办“新常州画派”双年展,提升常州书画艺术在全省的地位和影响。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