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名称:清代大生纱厂梳棉机
历史年代:清光绪(1895年)
藏品尺寸:长300厘米,宽150厘米,高180厘米
藏品来源:移交
简介:
南通纺织博物馆馆馆藏的清代大生纱厂梳棉机,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张謇先生在南通创办的第一家近代机器棉纺织厂——南通大生纱厂自建厂时遗留下来的初始机器设备之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是见证南通大生纺织企业百年变迁与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百年沧桑的重要物证。
这台梳棉机是英国曼彻斯特(Manchester)赫直灵登公司1895年生产制造的,原本是张之洞1893年为筹建湖北纺纱官局时订购的。
1895年10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丁忧在家的通州籍新科状元、前翰林院修撰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1896年张謇呈请两江总督转奏清政府立案,拟在通州创办纱丝厂,取《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之义,取名“大生纱厂”。
因商股筹集不足,张謇求助于官府,官商各出25万两入股,由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将张之洞为筹建湖北纺纱官局时订购的纱机40700余锭作价规银50万两,由张謇、盛宣怀两位合领分设通沪两厂。1897年10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派威靖军舰将第一批2万锭机器运到通州。余下的2万锭最终也在1902年仍由张謇的大生纱厂领去。
1899年开机出纱后,纱厂连续21年获利丰厚并迅速崛起隆兴,发展为以四个纺织厂16万纱锭、1300余台布机为核心,拥有40多个企事业单位的总资本达3000万元的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企业集团——大生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开创了我国私人资本民族纺织工业的成功典范,同时也揭开了南通早期城市化的光辉一页。南通由此名声遐迩,跻身近代著名的新兴工业城镇,成为二十世纪初享誉中外的全国“模范县”。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生纺织企业被日军侵占,机器零件损失惨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批机器设备继续在新民主主义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南通的母亲工业,纺织业在南通工业中的作用不可替代。1966年,公私合营大生一、副、三厂更名为国营南通第一、二、三棉纺织厂。70年代起,开始将老设备普通更新为国家定型设备。改革开放以后,南通纺织工业从国外引进各种设备,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淘汰下来的纺织老设备向乡镇企业转移。
1980年,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南通纺织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和筹备处,1985年10月正式开馆。1987年,该机器和其它几台同厂制造的并条机、粗纱机一起组成的大生纺织机器群,被陈列在纺博馆复原的“大生近代纺织工场”中,它们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发展历程,也向我们诉说南通的这座“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历史辉煌,提醒后人不忘张謇等一代先驱的开拓之功。
藏品名称:清代通海大生纱厂牛角印
历史年代:清光绪(1895年)
藏品尺寸:印面纵 4.9 厘米,横 2.3 厘米,高4.5厘米
藏品来源:拨交
简介:
南通纺织博物馆馆藏的这枚印章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清末状元张謇创办的南通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大生纱厂最早的公章之一。在现存的1897年大生纱厂发行的第一批股票、息摺上和其它早期文献上都可见到它的身影。此印章是馆藏一级文物,重点突出其历史价值,是见证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企业的代表——大生纱厂历史的权威资料。
1895年底张謇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托“总理通海一带商务”,1896年呈请两江总督转奏清政府立案,拟在通州创办纱丝厂,取《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之义,取名“大生纱厂”。大生纱厂于1899年正式开机出纱。
大生纱厂是张謇创办的南通地区第一家近代机器棉纺织厂,也是中国最早一批的民营纱厂之一。1899年纱厂开工后,连续多年获利丰厚,张謇以大生纱厂为核心,以棉纺织业为主体,又相继建立了三十多家各类企事业单位,形成了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金融贸易、农垦、水利、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企业集团——大生企业系统,对南通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社会面貌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今天南通地区工业、文化、教育工作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
由南通纺织博物馆收藏的“大生纺织系统老印章” 属馆藏一级文物,汇集了自1895年大生纱厂创办以来至1966年大生各厂改为国营之前70年间大生各厂及一些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各种印章170余枚,除了1934年停产拍卖的大生二厂印章不在外,其它大生核心企业——大生一厂、副厂、三厂及沪事务所各时期的印章大都较好地保存下来,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大生纺织系统几十年间创建、发展的过程,成为研究大生系统及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印章即是“大生纺织系统老印章”其中之一。
因为张謇对于文字资料的重视,留下了数以万卷的文字档案成为珍贵史料,“大生纺织系统老印章”作为大生各企业的合法象征和权威信验,可以与文献资料相互映证,为张謇及大生研究又增添一笔珍贵财富。
“大生纺织系统老印章”作为中国纺织史上唯一遗留下来的一套历史最早、数量最多且较完整的大生纺织系统的权威的代表性标识,是见证南通大生纺织系统企业史、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历史沧桑和近代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张謇、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等的活动的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物,也使南通大生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老档案、老厂房和国内现存最早的纺织机器设备、纺织企业股票、老印章的百年老厂。
藏品名称:清代大生纱厂昆欢股票
历史年代:清光绪(1897年)
藏品尺寸:纵32.5厘米,横20.5厘米
藏品来源:捐赠
简介:
南通纺织博物馆馆藏的大生纱厂昆欢股票是馆藏二级文物,是见证南通大生纺织企业百年变迁与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百年沧桑的重要文物。
大生纱厂的创办人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甲午状元,中华民国初年曾任实业部长、农商总长等职,是卓有成就的资产阶级事业家。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允许其它各帝国主义国家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当时的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设厂自救”,救国图强。1895年底张謇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托“总理通海一带商务”,1896年呈请两江总督转奏清政府立案,拟在通州创办纱丝厂,取《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之义,取名“大生纱厂”。大生纱厂于1899年正式开工。
从1895年到1897年,因为集资困难,大生纱厂的组建方式经历了商办、官商合办、绅领商办三个阶段。
开始,张謇在上海、南通、海门三处招商股,结果应者寥寥,只能求助于官府,实行 “官商合办”。1897年,在新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的过问下,张謇和官商盛宣怀达成《通沪纱厂合办约款》,将原先张之洞为湖北纺纱官局订购后因移任迁沪的闲置纱机47000多锭连同全副锅炉引擎,折价官股50万两规银,由张謇和盛宣怀各领一半,作价25万两作为大生的官股,官方不派员参与厂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至此,大生纱厂的筹办才进入实质性阶段。
1897年9月26日,“大生机器纺纱厂股票”开始发行,署名是“经理通州纱厂张季直”,因为盛宣怀承诺帮助筹资,所以票面上还印有他的头衔姓氏。
1898年,纱厂在南通唐家闸动工兴建。1899年农历4月14日建成开车纺纱。从1895年开始筹办到开工共计44个月,大生筹集的总资本为445100两,其中领用官机折价25万两,剩下的195100两中,包括地方公款41900两,真正面向社会招集的商股资金只有153200两,而盛宣怀承诺的筹资更是一句空话。
大生纱厂在投产后连年盈利,大获成功。张謇之后建成了大生二厂、三厂、八厂,从1899年至1923年短短20余年间,大生纱厂从一个资本不足白银50万两,纱锭2万余枚的小型棉纺厂,发展到有4座纺织厂、纱锭16万余枚、布机1300余台的大型纺织集团,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几家机器纺纱厂之中最成功的一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