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区是南京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古都金陵的起源、南京文化的摇篮,坐拥新街口、夫子庙两大商圈,集聚江南贡院、大报恩寺遗址、朝天宫等一批著名人文景观,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交相呼应、融合共生。
2015年底,国家旅游局下达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动员令后,我区积极响应,迅速启动申报工作,并于2016年2月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近年来,我区确立了“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的总体格局,将全域旅游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的战略选择,按照“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创建理念,着力推动实现旅游产品全域布局、旅游要素全域配置、旅游设施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全力打造具有秦淮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全域旅游创建的基础
我区紧紧抓住作为全市旅游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区的契机,加快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全域旅游经营管理体制等系列改革,实现旅游从单一部门推动向多部门综合联动的转变。
一是建立统筹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涉及创建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加强对产业政策、发展规划、项目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创新等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评估。健全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全域旅游发展与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相挂钩,每周汇总工作进度,分管区领导每月召开推进例会,主要领导每季度点评督导工作,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重难点问题。
二是深化全域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理清行政管理、事业发展、企业运营“三条线”。旅游主管部门积极引导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逐步构建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发挥文旅集团等区属国有旅游企业的产业功能支撑带动作用,加强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运营,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建立旅游综合执法体系。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原则,制定了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工作方案和责任清单,明确旅游等相关部门执法权限和边界。推广“1+3+N”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整合旅游、市场监管、物价、文化、公安等职能部门执法力量,组建旅游综合执法办公室,建立旅游投诉受理快速反应平台,设置旅游警察,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打造全域性的旅游舆情跟踪化解机制。
二、坚持把彰显历史风貌作为全域旅游创建的核心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区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创建的最大特色,确立了“保护优先、有机更新、提升品质、彰显特色、传承文化”的工作思路,塑造“特而精、最南京”的城市风貌。
一是实现全域理念和发展格局的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编制《秦淮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充分考虑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优化提升城市功能等重点工作中如何纳入全域旅游的各类要素,优化区域形象定位、空间结构、业态产品、服务体系、营销推广等内容,形成旅游引领的多规合一,明确今后十年秦淮旅游的发展方向,发挥全域旅游创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实现资源整合和项目带动的核心支撑。“十三五”期间,我区共有27个重点旅游文化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其中,科举博物馆及配套地块、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列入江苏省“十三五”重点旅游项目。随着科举博物馆、大报恩寺遗址、明城墙环境整治、内外秦淮河人文生态廊道、门东历史街区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的实施,已初步形成“一河一城三鼎足”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即以“V字形”的秦淮河为血脉,以“U字型”的明城墙为骨骼,以夫子庙、朝天宫和大报恩寺遗址为三鼎足,以门东、门西、南捕厅等历史文化街区为支撑,充分彰显城河一体、城景相融、内外贯通的特色景观和人文魅力。
三是实现旅游要素和休闲业态的产业融合。打破旅游自循环体系,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和融入文化、科技、教育等要素,实现“旅游+”跨界式联动发展。新街口商圈引进东方福来德、哈姆雷斯旗舰店等新兴业态,融入前沿时尚元素,提升文化休闲、商务服务等功能,由过去传统购物场所转变为一站式互动体验类商业中心,发挥“旅游+商务商贸”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增强新街口作为“中华第一商圈”的辐射和带动功能。老城南文化旅游区立足提升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产业层次,放大“旅游+文化休闲”的品牌影响,将秦淮小吃的老字号品牌、民俗节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演艺的展示体验与产业植入有机结合,重点打造以“夜宿秦淮”为品牌的特色文化主题酒店群,成功推出了桃叶渡君亭、门东花迹、钞库街18号等一批文化主题酒店,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三、坚持把完善功能配套作为全域旅游创建的关键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基础,更是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作为老城区,我区将城市功能旅游化改造作为创建工作重点,从拉长短板夯实基础出发,构筑全域旅游核心竞争力。
一是推动厕所革命建设。始终坚持共建、共管、共享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文化植入、生态环保的原则,按照“提升现有、逐步增加、加强管养、社会补充”的工作路径,将旅游厕所建设,作为老城保护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重要考核指标,作为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两年来,全区新建改建旅游厕所共计65座,增设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17座,总建设投资近3000万元。今年我区还将把剩余136座公厕全部改造提升,其中位置、面积符合改造条件的全部改成AAA级旅游公厕,总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
二是搭建智慧旅游平台。推进秦淮“智慧旅游”应用体系建设,通过信息化、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整合区域优质资源,建设全域旅游数据中心并投入使用,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综合利用。通过对整个景区WIFI、通讯信号、视频监控的覆盖,实现了客流量实时监控、发布及舆情分析,确保了景区的安全有序。搭建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与咨询网上平台、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发布平台,为游客提供了线上导览、在线预订、信息推送、停车引导、在线投诉等功能,为游客带来更加便捷的旅游体验。通过智能化方式获悉客流来源、游客需求、旅游方式等内容,借助智慧管理平台进行深入分析,打造集需求采集、服务交互、效果反馈、精准营销于一体的游客互动新模式,实现全域智慧景区。
三是推进集散体系建设。开通老城南观光巴士,有机串联起夫子庙、老门东、中华门、大报恩寺、雨花台等旅游资源。赏心亭、夫子庙东牌坊、老门东游客中心建成开放,为游客提供旅游资源介绍、景区形象展示、住宿咨询、投诉受理、医疗救护、智慧旅游等全方位服务,形成了“1+X”旅游集散体系。按照布局合理、数量充足、图形规范、景观协调、文化特色的要求,结合城市设计,统一设计制作多语种旅游标识系统,完善了景区周边道路、景区连接线、重要交通节点指引标识引导服务功能。
四、坚持把建设宜居环境作为全域旅游创建的根本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要有良好的城市环境作为依托,不仅要让到秦淮旅游的游客感到舒心惬意,更要让生活工作在秦淮的市民首先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开放共享。
一是整治窗口环境。沿秦淮河、明城墙、历史街巷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加大对景区周边环境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采取区街结合、条块联动,统筹协调、分步推进的方法,重点解决车辆乱停、私搭乱建、主干道景观提升、楼宇亮化等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使景区周边的背街小巷、角落环境都达到市容整洁、标志规范、设施可靠、夜景亮丽、管理有序的目标,推动城市环境、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
二是打造景观道路。从打通道路微循环系统,畅通新街口、夫子庙、门东、门西、门外各片区之间连接线,构筑旅游环线的角度,实施太平南路、钞库街、大油坊巷、鸣羊街等18条道路的出新改造,对54条背街小巷进行整体出新,设置景观小品、旅游标识,达到道路设施完好、旅游功能配套、环境协调相融的目标,实现交通、景观、游憩、保护等功能的有机结合,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三是改善河网水系。从人文历史、休闲旅游、慢行生活、绿色生态的角度出发,积极推进内、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以内秦淮河河道治理、西五华里景观提升、白鹭洲公园改造、外秦淮河游线环境整治等工程项目为重点,营造水清岸绿、景美船通的高品质城市滨水空间。十里秦淮水上游览线已全面贯通,内外秦淮河已实施一体化运营。同时强力推动全区24条黑臭河道治理,完成了139个排水达标区建设,实施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关键环节整治提升,全区河道水质与景观有效改善。
下一步我区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以“首创必成”的决心和信心,集全区之力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全面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全区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彰显古城深厚文化底蕴、代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特质、宜业宜居的美丽新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