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统和勇于创新
2017-02-07


2016年, “汤莎会”热闹了一整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也新创了两个“汤莎”主题作品。一个是以原汁原味汤显祖作品为主体,莎士比亚剧有机融合的中英版《邯郸梦》,一个是《醉心花》,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但完全用昆曲手法表达。对话之后,他们又回到昆曲,把2016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跨年”交给汤显祖,并请他出场,献上省昆人早在十年之前就创作演出的《临川四梦汤显祖》。在跨年之夜,和观众一起,致敬汤显祖历久弥新的四大名剧,致敬他的一生。用坚守传统、尊崇一桌二椅核心理念的“南昆风度”,告慰先辈,继往开来。

坚守传统和勇于创新,构成了2016年省昆的两大主题。

百年一梦到邯郸

  《邯郸梦》由英国莎剧导演利昂·鲁宾和中国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合作执导,中英两国戏剧演员联袂演出。改编自汤显祖作品《邯郸记》。而后者本身已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为一体的作品,对超脱生死困扰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邯郸梦》选取汤显祖《邯郸梦》中入梦、勒功、法场和生寤四折,在呈现原汁原味昆曲的同时,拼贴和融合了莎士比亚《麦克白》《李尔王》《皆大欢喜》等作品中有关生死的著名片段,每一场戏中都会出现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如麦克白、李尔王等,男主人公卢生梦境中的事件在莎士比亚作品场景中出现,创造了跨越中英文明的一场对话,实现了汤剧和莎剧的跨时空“演出”。用最传统的昆曲和最传统的莎士比亚戏剧的表现形式进行融合。在形式和内容上,两国艺术家将两国传统精华进行了碰撞和融合。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邯郸梦》,两国艺术家谨慎地恪守着各自传统戏剧中最精华的形式,将各自戏剧内容中的经典解构重组,最大限度地将两种极端的差异融合再塑,中西方戏剧文化的契合和差异在这种极端贴合的对比中体现得淋漓极致,却又不失观感的流畅体验。

   解构,却不以解构为目的。跨界,却不在交换中妥协。在戏剧的仪式感中,两国艺术家以对自身艺术形式最深刻的积淀,不越轨,不妥协,在彼此的尊重中,将形式与内容在思考中契合。

“东成西就”醉心花

江苏省昆是国内少有的“老中青”优秀演员梯队完善的昆曲院团,“旦角祭酒”张继青为代表的第一代和随后的胡锦芳、石小梅等第二代演员已然创造了难以逾越的辉煌,以李鸿良、柯军、龚隐雷、钱振荣等作为江苏省昆的第三代演员也各有建树,以施夏明、单雯、徐思佳等为代表的80后新生代昆曲演员又已崭露头角。

《醉心花》有青年编剧罗周和“鬼才导演”李小平的加盟,这两位戏剧届的新锐,与素以“尊古”著称的南昆风格相碰撞,又会呈现出何等精彩呢?正如编剧罗周所言,《醉心花》虽然取材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我试图做的,是展示给受众:同一块材料,当它进入中国传统戏曲领域,被以东方的、中国的古典戏曲样式加以演绎时,会呈现出怎样有别于西方的、独特的审美面貌及美学品格。”

《醉心花》全剧完全依照传统昆曲格律填词作曲。编剧罗周深得省昆名家张弘真传,文本布局谋篇严整,填词谨依格律,每一场都按照成套曲牌进行创作。无论是唱词还是念白都颇具古风,完全融入到传统昆剧的语境之中。文本古风卓然,唱腔也颇具古韵。由省昆著名编曲家迟凌云担当音乐总监的《醉心花》,在唱腔上保持了一贯的南昆风格,古朴隽雅、韵味十足。

《醉心花》在2016年12月17日南京首演时便大获成功,不仅受到业内同仁的一致好评,更在昆剧戏迷中“圈粉”无数。获得首届紫金京昆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施夏明单雯获得优秀表演奖。

作为一出新编昆剧,《醉心花》打破了东方艺术表达与西方叙事体系的藩篱,又架起了当代情感与古典神韵相沟通的桥梁,以最传统最东方的唯美主义表达手段,阐发可以引起当代青年观众共鸣的情感话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